top of page

畢卡索與紙材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04月 #151

 

西方博物館以及研究學者的目光,這幾年系統性地將對於「藝術材料」的探討範圍,由過往被視為「高雅」的媒材(油畫、大理石等),逐漸轉向歷來與手工藝等同的「通俗」材料(布料、紙材),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現正展出的《畢卡索與紙材》(Picasso and Paper)大展,同樣搭上這項潮流,展覽藉由檢視藝術家與「紙」之間的關係,撥開藝術靈光背後的創作過程,為觀眾建構起現代藝術鬼才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更為鮮明、深刻的面貌。

《畢卡索與紙材》一展囊括三百多件作品,收錄藝術家逾八十載的紙上創作、手稿與檔案文獻,包羅畢卡索兒時的隨手剪紙,直至晚年九十餘歲高齡的版印作品,展覽預計於倫敦展陳結束後,巡迴至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

紙的迷戀

畢卡索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創作生涯長青多元,他透過一生不輟的實驗與探索,藝術風格每十年產生一次重大的轉向,持續突破自我直到生命尾聲。畢卡索在他的創作之路上,嘗試過多種媒材的實驗,繪畫、雕塑、陶瓷、平面塗鴉,無所不包,但是對於紙張的迷戀,卻是貫穿一生的執著。

畢卡索曾經和一位友人自白道:「天啊!紙張是如此誘惑著我」

他的紙上繪畫廣泛運用水彩、粉彩、不透明顏料,於各種各色的紙材上進行實驗;他時而將紙張以拼貼、燒摺、搓揉等方式改造,或將紙作為雕塑、版印的基底,又或用以替攝影後製加工。經手的紙類,從隨手可得的報紙、餐巾紙,到可溯至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古董紙、由日本飄洋過海的和風紙、牛皮紙、瓦楞紙、包裝紙、壁紙……不可勝數。

風格演變的軌跡

策展團隊用心梳理畢卡索創作生涯中對於紙材的使用,更通過並置的手法一來將成品與習作同框展出,展現概念的演變,二來將類似的美學風格於不同媒材上的展現並陳,讓觀眾得以窺見畢卡索作為一位藝術家,在推展個人風格時,如何於不同的媒材上探究點、線、面的重組。

展覽以「紙」的視角出發,宏觀囊括了畢卡索不同時期的名作,不僅展出〈女人或水手半身像〉(Bust of Woman or Sailor)等紙上作品,更收錄了數本寫生筆記,以便觀眾一窺開創當代藝術新頁的〈亞維儂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的發展軌跡,也呈現立體主義發展時期以紙貼而成的〈小提琴〉(Violin)等創作。

展覽除了成品外,也著力凸顯紙張作為藝術家發想過程重要輔助的關鍵角色,選介包含〈格爾尼卡〉(Guernica)底稿在內的多件習作,以及受到愛德華·馬內(Édouard Manet)作品啟發、耗時兩個多月創作而成的版印〈馬內草地上的午餐之一〉(Le déjeuner sur l’herbe, after Manet I)。



畢卡索世界裡,紙的運用

《畢卡索與紙材》一方面編年搭配主題的形式策劃,另一方面透過並置的方式顯現貫串藝術家一生的關照。其中,畢卡索描摹生活困窘的早年藍色時期的代表作〈生活〉(La Vie)即與不同時期的作品並陳,照見藝術家在生涯各個階段對於貧困、絕望與疏離的刻畫。同樣的展陳方法,將成品、習作以及概念相關的繪畫,在同一個展區空間呈現,給予〈抱著羊的男人〉(Man with a Sheep)、〈女人頭像(芙南德)〉(Head of a Woman (Fernande))等雕塑品,更深一層的情感線索。

展覽更帶來了一幅近五公尺寬的巨型拼貼作品〈梳妝的女人們〉(Femmes à leur toilette),這幅作品是少見的大尺幅紙本創作,時隔五十年再度於英美展出。這幅作品由畢卡索歷年來收集的壁紙剪貼而成,畫面圖樣以壁紙原生圖紋為重心,佐以不透明水彩顏料,補充細節。策展團隊將這件作品與畢卡索著名的「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系列,以及藝術家同一時期反映西班牙內戰血腥暴虐的作品並置。如此的結構,進一步帶出畫面中隱含的緊張氛圍,梳妝中的女性眉宇不住傳達出焦慮和擔憂,左右兩位協助妝點的閨密,一位邊幫著梳理頭髮,一邊左顧右盼,另一位雙腳交疊而坐,神情凝重,手中捧著的鏡子(或一說肖像),照映出一方近似糾結的臉龐。

展覽也特別選介了畢卡索的寫生筆記本,帶領觀眾一窺畢卡索這隻創作變色龍,風格轉變之間的靈感轉換。特別是1908年至1918年這個時期的寫生簿尤為可觀,記錄了畢卡索塑造出立體主義的發展過程,包含幾何線條的轉換、逐漸走向抽象化的人物形象,以及愈趨形似面具的人臉呈現等等,無不揭示藝術家如何透過一次次的隨筆,涓滴凝聚來自新古典主義、非洲部落等來源各異的美學養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展覽特別修復了畢卡索在為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魯佐(Henri-Georges Clouzot)拍攝紀錄片《畢卡索之謎》(Le Mystère Picasso)時為了拍攝需求現場即興創作的作品,其中包含畫在白報紙上的〈面貌:神農之首〉(Visage: Head of a Faun)一作。由紀錄片可窺知畢卡索創作此畫的歷程:因為拍攝當天,膠捲底片所剩不多,畢卡索便在五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了〈面貌:神農之首〉這幅作品。克魯佐的攝影機不僅捕捉藝術家創作時面對畫布的視野與神情,同時運用定格、延時等效果,記錄下了馬克筆筆跡滲透到白報紙紙背的效果。由紀錄片亦可詳見畢卡索由黑白單色畫出發,逐步將畫作發展成為充滿飽和色調的成品,畫面的內容也由一條魚,漸漸幻化為一隻公雞,以及一張臉譜的過程。


靈感紀錄與創新

許多朋友都知道,畢卡索對於版印情有獨鍾,這項愛好由早年一路延續到生命末期,一生創作超過兩千多件的版畫作品。藝術家曾與多位版印師傅合作,不僅對於各類的版印技術駕輕就熟,從蝕刻、針刻、雕刻,到飛塵刻印、木刻、平版、拓印……皆多有涉略,亦發明出許多獨特的版印技術與應用。

畢卡索為圖書創作的插畫,則一直以來較少受到關注,他一生為超過一百五十本的圖書製作過插圖,其中,與前衛主義作家協作的圖書,較為各界關注。在經歷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摧磨後,幾次的戰爭不僅揭露人性的暴虐與脆弱,更讓畢卡索經歷了信念危機,他也決心降低作品中的政治意涵,逐步遠離替任何的意識形態背書,並更為專注的投入插畫創作。

畢卡索與其他流派藝術家的合作不僅限於書籍製作,也展現在實驗性攝影的拓展之上。早從1930年代開始,畢卡索即展開一系列對於攝影技法的探索,他時而以幽默神秘的圖案於沖洗完成的相片成像上加工,有時選擇在玻璃底片上頭上彩,或是用刀刮花沖洗前的賽璐珞底片,期望把玩出不同的顯影效果,他也一度於感光紙上,拼貼置入現成物。針對攝影的實驗,展覽也特別選介畢卡索分別與超現實攝影師朵拉·馬爾(Dora Maar)和安德魯·畢列(André Villers)合作的創作,邀請觀眾進一步體驗畢卡索這一系列將彩繪、繪畫、拼貼與顯影技術結合的遊戲。

畢卡索與紙材

在畢卡索的創作世界裡,「紙」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畢卡索與紙材》一展精彩捕捉了畢卡索對於紙張的實驗。他對於紙材的探索,具體而微地反映了藝術家對於現象世界源源不絕的生命熱忱,這樣的初心貫穿了畢卡索的一生。

展覽的策劃照見藝術家不僅以紙材為畫布、基底的做法,更側寫了他如何通過各種包含撕、燒、摺疊等操作,進一步延展紙張的材料特性,給予二元平面以外的立體性格,適切地烘托出「紙」在畢卡索的創作之路上,如何輔助他發展出別具一格的觀點,並且再現世界的重要媒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