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新世代經典的推手:專訪薩奇雅茨(Saatchi Yates)畫廊主菲比・薩奇・雅茨(Phoebe Saatchi Yates)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23年9月 #192 於2020年成立的薩奇雅茨(Saatchi Yates)畫廊,由傳奇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的女兒菲比・薩奇・雅茨(Phoebe Saatchi Yates)和先生亞瑟・雅茨(Arthur...
英國當代藝術的造浪者: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特立獨行的收藏傳奇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23年9月 #192 著名的藝術收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以他獨特的品味被譽為「一人梅蒂奇」(one-man Medici),他的個人藏品深深地影響了千禧年前後全球當代藝術的走向。藝術界普遍認為薩奇的眼光是英國青年藝術家...
畫廊模式的位移──價值多角化與外溢效應
初刊於《藝術家》2022年7月 #566 隨著世界邁向與疫情共存,全球藝術市場逐步復甦,梳攏疫情已降的歐美產業消息,或可窺知後疫情時代畫廊模式位移的端倪。相關趨勢略可歸納為: 一、畫廊走向更為多角化的價值建立方式; 二、畫廊系統研發出對於既有商業模式外溢效應更具彈性與引領企...
重新定義與社會正義的關係——新畫廊模式?後疫情時代的反思與轉向(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2月 #549 「危機感」或許能夠作為過去這一年的註解:新冠疫情造成社會經濟全面停機,美國大選、黑權運動「#BlackLivesMatter」與氣候變遷,將許多過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態推翻。社會運動雜沓風湧,一股腦地將體制的諸多不公義攤開於眾人面前...
慢全球化時代的洗牌——新畫廊模式?後疫情時代的反思與轉向(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1月 #548 《經濟學人》雜誌在2019年初預告: 世界經濟發展將由冷戰後的「全球化」(globalisation)時代進入「慢全球化」(slowbalisation)時代。 如此的預測昭示了上個世紀90年代所代表的全球化熱潮將逐漸趨緩,市場、產...
系統邏輯:體制批判與覺醒文化鼻祖漢斯·哈克回顧展《一切相連》
以「體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令1970年代紐約第五大道美術館聞風喪膽的德國藝術家漢斯·哈克(Hans Haacke)可說是近年「覺醒文化」(woke culture)的始祖。
聚焦2019斐列茲藝術週:倫敦藝術界的回應與反擊
倫敦藝術產業鏈穩固、市場體質健全,由藝博會與周邊展覽策劃可窺見藝術界主動將城市置入非洲當代藝術與非主流藝術市場的企圖心,系統性地為這塊水漲船高的新市場創造論述與價值鏈,將倫敦塑造成為「反抗西方霸權」的推手。
古董收藏的創新思維─黑國強的混搭哲學
收藏脫不開生活,生活本身又是多面向,混搭作為生活態度似乎也是理所應當。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來自街頭的藝術
在時代氛圍保守,全球化席捲世界的八O、九O年代,哈林以直觀開放、樂觀具感染力的視覺語言,將新時代的太空旅行、嘻哈音樂、機械人等大眾符碼,向世界宣傳一個美國年輕世代的烏托邦夢想,為他所代表的年輕世代表達社會意見的熱血以及責任感。
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後觀察
在不同時代,藝術市場需要不同的橋梁,用以銜接不同的社群,在經濟無望快速復甦的下一個五年,藝博會如何協助各階層畫廊銜接藏家轉變中的輪廓,成為經營者下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年一度的亞洲藝術商業市場把脈
每年全球趕場的國際專業人士在三月游牧到港,睜大眼睛進行為香港藝文景觀一年一度的把脈。
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亞洲模式」思考
專訪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drt)、世界畫廊、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佩斯斯畫廊(PACE),希望探討畫廊經理人如何看待第二波西方畫廊進駐亞洲的潮流和趨勢,秉著畫廊對於市場的觀察,勾勒出超越市場波動的「亞洲視野」。
2018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城裡的人
2018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所呈現的景況,象徵了亞洲經濟崛起的熱絡交易,為藝術市場的復甦注入信心暖流;與展會平行的論壇與展覽策劃,傳遞出對於大環境的失望,迫切尋求藝術做為政治解藥、探索藝術商業市場與文化生態中各式角色的互利共生關係,商業與批判交雜的詭異氛圍,瀰漫在會展忙碌的空氣中。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