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英國大選文化界回應觀察
選前各黨相繼提出競選宣言勾勒當選後的施政藍圖;文化界也藉此機會透過公開遊說,挑明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現況,提出對於國家文化政策發展的建言。選前文化界對於新政府的期待可歸結為四大議題。
英國地方博物館逆境與英國藝文補助概況觀察
台灣進入大美術館時代,地方政府文化局轄下(和附屬)館所百花齊放,英國地方博物館的困窘做為他山之石提供台灣地方文化機構館務發展與財務規畫的借鑑。
淺談藝術文化節慶
初刊於《新緣》2023年10月 #87 撰文/李于一:藝術文化顧問,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藝術設計暨博物館學博士 緣起 首先,感謝新加坡台北工商協會青商會活動長王秋豐邀約為《新緣》撰寫專文。思來想去,筆者決定搭配國慶十月號專刊,聚焦「節慶」(festivals and...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延伸討論:藏品研究、知識轉移、衍生權利(中)
除了行政、法律規範修訂,政府與文化機構也通過補助和研究合作,進一步推動藏品研究,作為執行積極道德歸還的基礎。文化遺產的研究管理與應用,也產生漣漪效應,深化對於知識權力、研究量能等衍生領域的討論,擴大展現公平互惠原則,以回應社會改變中的訴求。
機制正義的治理轉向:永續發展的藝文共振(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2年2月 #561 檢視2021年對於永續發展的討論,除了從環境正義的層面思考永續議題,歐美藝文界也浮現諸多對於機制公平性的討論,衍伸出對於商業模式互利互惠(經濟力的永續)以及促進社會凝聚力(社會力的永續)的探討,這些思考也將永續的概念擴延至機制層面的...
環境正義的籲求與實踐:永續發展的藝文共振(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2年1月 #560 梳攏2021年歐美藝壇討論最為熱烈的議題,莫非「永續」(sustainability)、「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機構韌性」(institutional resilience)等關鍵詞莫屬。2021年暑期間西...
文化社會責任:紓困的想像
面對疫情對於商業慣例根本性的衝擊和變革,各界無不期望將這次的經濟大亂,轉為重整產業體質的契機。在解除封關之際,本文嘗試梳理歐美藝文紓困方案與相關爭議所照見的核心辯論,期望通過這些辯論的爬梳,分探藝文產業特性、於公共政策中的定位以及藝術機構能夠肩負的社會角色。
脫歐契機?──英國文化政策轉向與回應
這些政府投資的文化基礎建設資金,將由國內重要的臂距單位,進行獎助規劃,其中,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對於獎助對象以及評比標準的制定,扮演了領頭羊的關鍵角色,委員會於一月發布的十年方針,也成為各界一窺文化政策邏輯的風向儀。
淺探英國影響力與海外文化策略邏輯
描繪出中亞文化社群的「想像共同體」,以英國為領頭羊,鼓吹五國國內、區域間、國際間的產業交流與經驗傳承。
博物館做為市政廳?千禧世代的道德意識
在「反轉政治」與「社群參與」等概念時興的現下,21世紀的博物館被新世代賦予高度期望,投射「公民參政」的政治想像,主張復興希臘「集會所」(Agora)的古典功能以及「市政廳集會」(Town hall meetings)的辯論方法。
成癮:當想要變成必須
展覽探討迫切關於依賴與戒斷的議題,打開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可能性。,我想聊聊藝術人文進入教育的軌跡,並藉由這個藝廊的新展覽思考藝術與科技的交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