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新世代經典的推手:專訪薩奇雅茨(Saatchi Yates)畫廊主菲比・薩奇・雅茨(Phoebe Saatchi Yates)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23年9月 #192 於2020年成立的薩奇雅茨(Saatchi Yates)畫廊,由傳奇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的女兒菲比・薩奇・雅茨(Phoebe Saatchi Yates)和先生亞瑟・雅茨(Arthur...
英國當代藝術的造浪者: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特立獨行的收藏傳奇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23年9月 #192 著名的藝術收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以他獨特的品味被譽為「一人梅蒂奇」(one-man Medici),他的個人藏品深深地影響了千禧年前後全球當代藝術的走向。藝術界普遍認為薩奇的眼光是英國青年藝術家...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博物館體系公義多元兼容原則的實踐(下)
道德歸還議題反應的是文化管理與博物館行政對於公義多元兼容原則(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的反省,映照出實踐者針對文化遺產所有權、論述權、知識權、展示權的反思。博物館從業者通過重新省視與文資源出社群之間的關係,積極地將與社群的長期夥伴關係視為藏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延伸討論:藏品研究、知識轉移、衍生權利(中)
除了行政、法律規範修訂,政府與文化機構也通過補助和研究合作,進一步推動藏品研究,作為執行積極道德歸還的基礎。文化遺產的研究管理與應用,也產生漣漪效應,深化對於知識權力、研究量能等衍生領域的討論,擴大展現公平互惠原則,以回應社會改變中的訴求。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道德歸還(上)
2022年暑期歐美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與博物館界迎來幾項具里程碑意義的訊息,一來反映了行業對於殖民遺跡的反思,二來標示了文資管理原則朝向公平共融的轉變端倪。
藏品多元化的實踐與爭議——美術館的回應(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9月 #556 巴爾的摩美術館面對2020年原訂通過去藏進行結構性改革的宏願,雖因各界激烈的反彈而被迫中止,但是這樣的阻撓並不減滅美術館的改革決心。 美術館於今年年初宣布,原訂進行的改革在館方積極勸募下,獲得諸多支持。其中非裔慈善家艾琳·哈里斯·諾...
「去藏」的正反論戰——藏品多元化的實踐與爭議(中)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8月 #555 積極去藏策略 巴爾的摩美術館(Baltimore Museum of Art)「去藏」(deaccessioning,或稱「出藏」)的決策,引起正反雙方強烈的辯論。愈來愈多博物館、美術館將去藏視為館藏管理的有效工具,更為積極地思考該...
藏品多元化的實踐與爭議(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7月 #554 若套用「一句話讓某某界人士吵翻」的挑戰,試想一個引發博物館界論戰的題目,「去藏」(deaccessioning,或稱「出藏」)應能登上爭議排行榜前段。去藏的論戰折射出「新博物館學」的興起以及行業對於實踐的反思,映照出知識體系由永恆、...
重新定義與社會正義的關係——新畫廊模式?後疫情時代的反思與轉向(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2月 #549 「危機感」或許能夠作為過去這一年的註解:新冠疫情造成社會經濟全面停機,美國大選、黑權運動「#BlackLivesMatter」與氣候變遷,將許多過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態推翻。社會運動雜沓風湧,一股腦地將體制的諸多不公義攤開於眾人面前...
慢全球化時代的洗牌——新畫廊模式?後疫情時代的反思與轉向(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1月 #548 《經濟學人》雜誌在2019年初預告: 世界經濟發展將由冷戰後的「全球化」(globalisation)時代進入「慢全球化」(slowbalisation)時代。 如此的預測昭示了上個世紀90年代所代表的全球化熱潮將逐漸趨緩,市場、產...
系統邏輯:體制批判與覺醒文化鼻祖漢斯·哈克回顧展《一切相連》
以「體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令1970年代紐約第五大道美術館聞風喪膽的德國藝術家漢斯·哈克(Hans Haacke)可說是近年「覺醒文化」(woke culture)的始祖。
古根漢美術館實驗典藏展覽《藝術執照》
六個主題策劃適切捕捉了時代的脈動,一來反映了典藏品作為時代鏡像的經典定位,二來提綱挈領地抓出超越斷代限制的普世議題,也讓這檔實驗典藏展,將古根漢的機構歷史和收藏品味的沿革,由時光膠囊中解放。
身體自主:醫療體系對身體的凝視與數位時代的永生
展覽揭開「完美的一生與良善健康的身體」底下,疾病如何打亂並形塑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推翻對於疾病與患者的刻板標籤,由病者的角度主導身體被觀看的方式,重新宣誓對於身體的主動權,積極建構願意被社會記憶的方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