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淺探前瞻科技時代美術館功能:再思未來藝文基礎設施公眾性
本文將透過歐美的策畫案例分析這些合作導向的生產手勢展現館方哪些對於未來藝文生態系的想像方式,同時檢視這些創意樞紐的不同展現各反映美術館對於支援系統基礎建設公眾性有著怎樣的思考藍圖,最後以美術館如何透過協力和共製參與未來生態系的共創作結。
2023赫爾辛基雙年展:後策展時代的集體智慧與環境責任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10月 #581 由市立赫爾辛基美術館(Helsinki Art Museum)籌劃與製作的第二屆赫爾辛基雙年展(Helsinki Biennale)「可能浮現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May...
人工智慧與數位浪潮──藝文生態系的作為和反思?(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9月 #580 除了前文概述的政府和文化機構外,民間組織和研究機構對於新興數位發展亦扮演積極的角色,藝術社群的自發運動也成為替代科技方案的推手。 民間組織與研究機構角色 民間組織與研究單位的重要性展現在倡議、研發與教育推廣三大層面。...
人工智慧與數位浪潮──藝文生態系的作為和反思?(中)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8月 #579 政府於文化創意產業面對數位浪潮的衝擊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前文述及的法規研擬和共識凝聚外,確保產業的數位韌性,同時扶持創意科技產業是泛歐政府兩大政策骨幹。 增進數位韌性與科技識讀能力...
人工智慧與數位浪潮──藝文生態系的作為和反思?(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7月 #578 今年4月於印度舉行的G20峰會預測:隨著5G、AI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的發展,這些技術在未來五年間將會造成任何既有科技在過往卅年內所未見的鉅變。 文化創意產業對於新科技的焦點,隨著ChatGPT以及其他生成式AI(Generative...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博物館體系公義多元兼容原則的實踐(下)
道德歸還議題反應的是文化管理與博物館行政對於公義多元兼容原則(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的反省,映照出實踐者針對文化遺產所有權、論述權、知識權、展示權的反思。博物館從業者通過重新省視與文資源出社群之間的關係,積極地將與社群的長期夥伴關係視為藏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道德歸還(上)
2022年暑期歐美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與博物館界迎來幾項具里程碑意義的訊息,一來反映了行業對於殖民遺跡的反思,二來標示了文資管理原則朝向公平共融的轉變端倪。
重新定義與社會正義的關係——新畫廊模式?後疫情時代的反思與轉向(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2月 #549 「危機感」或許能夠作為過去這一年的註解:新冠疫情造成社會經濟全面停機,美國大選、黑權運動「#BlackLivesMatter」與氣候變遷,將許多過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態推翻。社會運動雜沓風湧,一股腦地將體制的諸多不公義攤開於眾人面前...
身體自主:醫療體系對身體的凝視與數位時代的永生
展覽揭開「完美的一生與良善健康的身體」底下,疾病如何打亂並形塑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推翻對於疾病與患者的刻板標籤,由病者的角度主導身體被觀看的方式,重新宣誓對於身體的主動權,積極建構願意被社會記憶的方式。
空間、光與物件:極簡主義在新加坡
展覽別出心裁的特別帶入亞洲的視角,更宏觀的探討亞洲哲學思想對於極簡主義發展脈絡的貢獻,思考這項全球性的藝術實踐擴散的軌跡以及各具特色的區域表達,思索那些包含形狀、顏色、材質以及精神性等共有的母題,也進一步深入探索極簡主義中藝術與科學的交界。
成癮:當想要變成必須
展覽探討迫切關於依賴與戒斷的議題,打開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可能性。,我想聊聊藝術人文進入教育的軌跡,並藉由這個藝廊的新展覽思考藝術與科技的交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