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英國大選文化界回應觀察
選前各黨相繼提出競選宣言勾勒當選後的施政藍圖;文化界也藉此機會透過公開遊說,挑明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現況,提出對於國家文化政策發展的建言。選前文化界對於新政府的期待可歸結為四大議題。
英國地方博物館逆境與英國藝文補助概況觀察
台灣進入大美術館時代,地方政府文化局轄下(和附屬)館所百花齊放,英國地方博物館的困窘做為他山之石提供台灣地方文化機構館務發展與財務規畫的借鑑。
人工智慧與數位浪潮──藝文生態系的作為和反思?(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9月 #580 除了前文概述的政府和文化機構外,民間組織和研究機構對於新興數位發展亦扮演積極的角色,藝術社群的自發運動也成為替代科技方案的推手。 民間組織與研究機構角色 民間組織與研究單位的重要性展現在倡議、研發與教育推廣三大層面。...
人工智慧與數位浪潮──藝文生態系的作為和反思?(中)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8月 #579 政府於文化創意產業面對數位浪潮的衝擊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前文述及的法規研擬和共識凝聚外,確保產業的數位韌性,同時扶持創意科技產業是泛歐政府兩大政策骨幹。 增進數位韌性與科技識讀能力...
人工智慧與數位浪潮──藝文生態系的作為和反思?(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7月 #578 今年4月於印度舉行的G20峰會預測:隨著5G、AI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的發展,這些技術在未來五年間將會造成任何既有科技在過往卅年內所未見的鉅變。 文化創意產業對於新科技的焦點,隨著ChatGPT以及其他生成式AI(Generative...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博物館體系公義多元兼容原則的實踐(下)
道德歸還議題反應的是文化管理與博物館行政對於公義多元兼容原則(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的反省,映照出實踐者針對文化遺產所有權、論述權、知識權、展示權的反思。博物館從業者通過重新省視與文資源出社群之間的關係,積極地將與社群的長期夥伴關係視為藏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延伸討論:藏品研究、知識轉移、衍生權利(中)
除了行政、法律規範修訂,政府與文化機構也通過補助和研究合作,進一步推動藏品研究,作為執行積極道德歸還的基礎。文化遺產的研究管理與應用,也產生漣漪效應,深化對於知識權力、研究量能等衍生領域的討論,擴大展現公平互惠原則,以回應社會改變中的訴求。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道德歸還(上)
2022年暑期歐美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與博物館界迎來幾項具里程碑意義的訊息,一來反映了行業對於殖民遺跡的反思,二來標示了文資管理原則朝向公平共融的轉變端倪。
畫廊模式的位移──價值多角化與外溢效應
初刊於《藝術家》2022年7月 #566 隨著世界邁向與疫情共存,全球藝術市場逐步復甦,梳攏疫情已降的歐美產業消息,或可窺知後疫情時代畫廊模式位移的端倪。相關趨勢略可歸納為: 一、畫廊走向更為多角化的價值建立方式; 二、畫廊系統研發出對於既有商業模式外溢效應更具彈性與引領企...
機制正義的治理轉向:永續發展的藝文共振(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2年2月 #561 檢視2021年對於永續發展的討論,除了從環境正義的層面思考永續議題,歐美藝文界也浮現諸多對於機制公平性的討論,衍伸出對於商業模式互利互惠(經濟力的永續)以及促進社會凝聚力(社會力的永續)的探討,這些思考也將永續的概念擴延至機制層面的...
環境正義的籲求與實踐:永續發展的藝文共振(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2年1月 #560 梳攏2021年歐美藝壇討論最為熱烈的議題,莫非「永續」(sustainability)、「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機構韌性」(institutional resilience)等關鍵詞莫屬。2021年暑期間西...
藏品多元化的實踐與爭議——美術館的回應(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9月 #556 巴爾的摩美術館面對2020年原訂通過去藏進行結構性改革的宏願,雖因各界激烈的反彈而被迫中止,但是這樣的阻撓並不減滅美術館的改革決心。 美術館於今年年初宣布,原訂進行的改革在館方積極勸募下,獲得諸多支持。其中非裔慈善家艾琳·哈里斯·諾...
「去藏」的正反論戰——藏品多元化的實踐與爭議(中)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8月 #555 積極去藏策略 巴爾的摩美術館(Baltimore Museum of Art)「去藏」(deaccessioning,或稱「出藏」)的決策,引起正反雙方強烈的辯論。愈來愈多博物館、美術館將去藏視為館藏管理的有效工具,更為積極地思考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