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新世代經典的推手:專訪薩奇雅茨(Saatchi Yates)畫廊主菲比・薩奇・雅茨(Phoebe Saatchi Yates)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23年9月 #192 於2020年成立的薩奇雅茨(Saatchi Yates)畫廊,由傳奇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的女兒菲比・薩奇・雅茨(Phoebe Saatchi Yates)和先生亞瑟・雅茨(Arthur...
畫廊模式的位移──價值多角化與外溢效應
初刊於《藝術家》2022年7月 #566 隨著世界邁向與疫情共存,全球藝術市場逐步復甦,梳攏疫情已降的歐美產業消息,或可窺知後疫情時代畫廊模式位移的端倪。相關趨勢略可歸納為: 一、畫廊走向更為多角化的價值建立方式; 二、畫廊系統研發出對於既有商業模式外溢效應更具彈性與引領企...
重新定義與社會正義的關係——新畫廊模式?後疫情時代的反思與轉向(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2月 #549 「危機感」或許能夠作為過去這一年的註解:新冠疫情造成社會經濟全面停機,美國大選、黑權運動「#BlackLivesMatter」與氣候變遷,將許多過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態推翻。社會運動雜沓風湧,一股腦地將體制的諸多不公義攤開於眾人面前...
慢全球化時代的洗牌——新畫廊模式?後疫情時代的反思與轉向(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1月 #548 《經濟學人》雜誌在2019年初預告: 世界經濟發展將由冷戰後的「全球化」(globalisation)時代進入「慢全球化」(slowbalisation)時代。 如此的預測昭示了上個世紀90年代所代表的全球化熱潮將逐漸趨緩,市場、產...
絲襪:身體政治的剖面
與身體最相親的衣物,從來就是政治的戰場。
聚焦2019斐列茲藝術週:倫敦藝術界的回應與反擊
倫敦藝術產業鏈穩固、市場體質健全,由藝博會與周邊展覽策劃可窺見藝術界主動將城市置入非洲當代藝術與非主流藝術市場的企圖心,系統性地為這塊水漲船高的新市場創造論述與價值鏈,將倫敦塑造成為「反抗西方霸權」的推手。
烏蘇拉‧豪瑟(Ursula Hauser)私人收藏中的風景
豪瑟女士個人收藏的軌跡也與自己和藝術家的人生篇章巧妙重和,藏家與藝術家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一同經歷生而為人不免需要面對的生命課題,展現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透過藝術的仲介,面對人性的脆弱,思考個體的存在以及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後觀察
在不同時代,藝術市場需要不同的橋梁,用以銜接不同的社群,在經濟無望快速復甦的下一個五年,藝博會如何協助各階層畫廊銜接藏家轉變中的輪廓,成為經營者下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年一度的亞洲藝術商業市場把脈
每年全球趕場的國際專業人士在三月游牧到港,睜大眼睛進行為香港藝文景觀一年一度的把脈。
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亞洲模式」思考
專訪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drt)、世界畫廊、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佩斯斯畫廊(PACE),希望探討畫廊經理人如何看待第二波西方畫廊進駐亞洲的潮流和趨勢,秉著畫廊對於市場的觀察,勾勒出超越市場波動的「亞洲視野」。
運動定律:失能的混亂
展覽取材自馬克思對於資本社會的思考,引出勞工剝削、消費過度、結構崩壞、社會異化失衡的思考,含括六位藝術家由八O年代開始至近期的經典作品,時而幽默詼諧,隱晦諷刺消費社會的廣告美學,時而火辣辣的直指資本巨輪的種種失能。
親密的無限:想像的旅程
概念上來說,「親暱」所賦予的私密感似乎與「無限」所展延的無垠浩瀚相互矛盾,這樣內含的衝突性讓展題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悖論。
黑山傳奇:羅伯特‧勞森柏格現象
繪畫,攝影和素描三種元素,在白色表面上如同破碎的記憶,暨斷裂又平靜,這些攝影的片段,給予大尺幅的作品一種親暱感,似乎成為來自藝術家的邀請,邀請觀者進入他不經意的生活、旅行的痕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