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親密的無限:想像的旅程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01月 #136

 
「一個物件要如何同時具備『親密』與『無限』看似截然的兩種特質?以不可勝數的細節緊抓住我們,把觀者的目光攫獲,聚焦於那些無垠的秘密?」

—多明尼克‧里維(Dominique Lévy)與布賴特‧格里(Brett Gorvy)

近期甫宣布即將於明年春天落腳香港的Lévy Gorvy畫廊,今年秋季於自家紐約麥迪遜大道上、占幅三層樓的旗艦空間,呈獻了一檔忠於創辦人布賴特‧格里(Brett Gorvy)美學的展覽《親密無限:想像一段旅程》(Intimate Infinite: Imagine A Journey)

傳奇性加持

成立不滿三年的Lévy Gorvy畫廊,勢如破竹,布賴特‧格里(Brett Gorvy)離開任職二十多年的佳士得當代藝術部門,由拍賣領域轉戰畫廊經紀,與畫廊界明星級推手多明尼克‧里維(Dominique Lévy)攜手,於2016年成立了聯名畫廊「Lévy Gorvy」,在藝術界投下一顆震撼彈,餘波盪漾至今。

畫廊成立不到一年内,Lévy Gorvy首先推出法國觀念藝術大師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大膽又充滿實驗風格的展覽,緊接著於紐約、香港巡迴舉辦了趙無極與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前所未見的雙個展。這樣緊湊的規劃,旋即又令畫廊於2018年三月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拿下各大藝術媒體頭條,在預展首日即傳出捷報,以天價三千五百萬美元的成交金額,售出德·庫寧的鉅作。

這次於紐約旗艦空間的展覽精銳盡出,大動作的與美國各地美術館機構借展,將紐約惠特尼美術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芝加哥當代藝術館等在內的鎮館之寶邀請到展,以三個章節:「羅伯特·雷曼與賽·托姆布雷」(Robert Ryman and Cy Twombly)、「物質與印記」(Materiality and Mark-Making)、「夢想現實」(Dream Reality),呈獻來自二十七位藝術家,逾百件的精選作品。


親密無限的悖論

概念上來說,「親暱」所賦予的私密感似乎與「無限」所展延的無垠浩瀚相互矛盾,這樣內含的衝突性讓展題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悖論。

親密關於距離的親近、隱含一項熟悉感,甚至引發關於私密、個人空間的討論。親密細膩輕微地傳遞一種切膚的真實,給予觀者實實在在卻無法名狀的體驗,這樣的感覺近似於呢喃的耳語,需要安靜的感受與細心的聆聽。

而「無限」在概念上存在於光譜的另一頭,與無垠、浩瀚的質與量等同,如恆河中的細沙一般無可勝數:如同星海的廣袤,超越人類知識域能夠理解的範疇。藝術作品觸發「無限」感知的瞬間,如同轉瞬開啟了一扇穿越時空的大門,將觀者瞬間傳輸至另一個時空和國度,體驗廣闊又真實的無窮與浩瀚。

在這樣看似矛盾卻又互補的概念下,《親密無限》邀請觀者停下腳步,靜下來、慢下來,細細品味作品與作品之間彼此呼應的關係,體察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相互映照的時代精神,唱誦那亙古不衰對於質地、肌理和細節的執著。

展覽概念以「觀看」本身帶著的慾念,搭配窺視中蘊藏的好奇為出發,思考「觀看」這個動作本身背後,具有讓時間、空間暫停作用的特質。觀者在觀看的當下,彷彿被吸入物件之中,小小的一件作品結晶了能夠震撼整個展間的能量。

在這樣的概念結構之下,布賴特‧格里讓每件作品成為一個接觸點,每件作品堆疊出的細節,凝結了創作者畢生的實踐與過程,不僅滿載著物質性以及強烈的手感,這些對於細節的癡迷,更喚起觀者感官濃濃的一股慾念。

一沙一世界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代表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曾於詩作中讚嘆造物的無垠,成就大夥兒琅琅上口的詩文: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手中掌握無限,剎那即是永恆。」(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這次Lévy Gorvy於紐約旗艦空間祭出的展覽,借用布萊克對於「一沙一世界」的觀察,邀請觀眾將整個宇宙的能量濃縮,凝結於每一件或大或小的作品之上,透過油畫、繪畫、拼貼、雕塑等媒材,透過近乎癡迷的細節刻劃,展現藝術家們勞動的手感,呈現這些手感和勞作滿載的能量,以及給予觀者的無限震撼。

觀者與作品能量相接的瞬間,伴隨著美學境界中一種形而上的相遇,引發一種精神性(並近乎宗教性)的崇高,也就是能夠類比「神性」的催化作用,在這些無數的細節之中發生。

章節的展開

《親密無限》橫亙Lévy Gorvy紐約麥迪遜大道旗艦畫廊的三層樓空間,每一件作品皆乘載了無數的細節,由一樓題為「羅伯特·雷曼與賽·托姆布雷」(Robert Ryman and Cy Twombly)類似雙個展的並陳,延續至二樓「物質與印記」(Materiality and Mark-Making)的序曲,藝術家的類型與手法開始漸趨多樣化。直至展覽走到三樓「夢想現實」(Dream Reality)最終章,躍入眼簾的突然是各色珍寶與奇異的「珍奇之屋」(Cabinet of Curiosities),展現對於物質近乎戀物癖的執迷,於展間內收納了各類各式的質地與形貌,瞬間由親密安靜的二維呈現,在走上三樓的同時,瞬時間引爆成為無垠多元的萬花筒。

展覽開頭的一樓將美國抽象極簡主義大師羅伯特·雷曼(Robert Ryman)與抽象表現主義巨匠賽·托姆布雷(Cy Twombly)並置。雷曼數件大小不一、媒材迥異,卻件件精細至極的作品,與托姆布雷的三件精選創作產生強烈對照,兩位藝術家的實踐皆著重透過畫筆層疊的推砌,於畫布上呈現錯綜複雜的細節,也讓即使尺幅最小的作品仍然能量滿溢,攫獲觀者眼球。

張力逐步上升

一樓精彩的並置到了尾聲,沿著展覽走上二樓。二樓空間所展示的物件開始由單純的二維形式,逐漸拓展,開始出現突出畫布的釘子等元件的介入,試圖推展二維與三維之間可能的張力關係,也適切地帶出了二樓章節的主題:「物質與印記」(Materiality and Mark-Making)。

二樓呈現多位彼此互相認識,更在五O、六O年代抽象表現主義風起雲湧之時,相互影響的時代豪傑,其中包含向惠特尼美術館借來的鎮館之寶賈斯伯·強斯(Jasper Johns)的美國國旗,並將強斯的作品與多位時人並置,並加入了女性的視角,容納了以畫格子出名的艾格妮絲·馬汀(Agnes Martin)、低限藝術健將伊娃·海瑟(Eva Hesse),以及女性身體藝術家漢娜·威爾克(Hannah Wilke)等在內的女性藝術家聲音。

二樓的展廳延續選介那些物質性極強的作品,透過並置與互文烘托出藝術家對於質地的敏感,並彰顯創作者如何透過物質的堆疊,取得形式上的簡約。並於此同時,藉由多元的質地,呈現出極具張力的感官性與慾念。

義大利戰後貧窮藝術先驅阿爾貝托·布里(Alberto Burri),透過泥沙、石土等日常的素材進行創作,表現物質與肌理、形式與色彩、物理與心理、象徵與隱喻之間的關係。巴勒斯坦藝術家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加與減〉(+ and –)的動態機械裝置於沙子留下印記,卻旋即於下一秒遭到抹去,傳達對於失根人們顛沛流離的憐憫,裝置形式向同為展示行列的藝術家昆特·于克(Günther Uecker)的經典作品〈時間之磨〉(Time Grind)致敬。

夢境與現實的邊界

隨著展覽的推進,三樓空間帶來「夢想現實」(Dream Reality),邀請觀者進入由藝術家對於細節與質地不衰的執迷所搭建起充滿夢境與奇幻的認知宇宙。

透過窺視法國超現實主義巨擘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與伊夫·唐基(Yves Tanguy)等人的內在世界,探索介於夢想與真實之間的奇妙相遇;同時通過當時同為超現實主義影響的美國巨匠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著名的「盒子」系列,將藝術家自身的想望與欲求塞進了小小的奇幻盒子之內,召喚觀者透過這些小盒子,得以一窺藝術家私密的內心世界。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