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2023赫爾辛基雙年展:後策展時代的集體智慧與環境責任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10月 #581 由市立赫爾辛基美術館(Helsinki Art Museum)籌劃與製作的第二屆赫爾辛基雙年展(Helsinki Biennale)「可能浮現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May...
後真相世代,美術館做為對話的安全空間──斯科特斯戴爾當代美術館「溝通不良時代的語言」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6月 #577 在社群媒體成為訊息吸收主流管道的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美術館扮演著重要的公民角色。美國亞利桑那州斯科特斯戴爾當代美術館(Scottsdal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博物館體系公義多元兼容原則的實踐(下)
道德歸還議題反應的是文化管理與博物館行政對於公義多元兼容原則(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的反省,映照出實踐者針對文化遺產所有權、論述權、知識權、展示權的反思。博物館從業者通過重新省視與文資源出社群之間的關係,積極地將與社群的長期夥伴關係視為藏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道德歸還(上)
2022年暑期歐美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與博物館界迎來幾項具里程碑意義的訊息,一來反映了行業對於殖民遺跡的反思,二來標示了文資管理原則朝向公平共融的轉變端倪。
藏品多元化的實踐與爭議——美術館的回應(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9月 #556 巴爾的摩美術館面對2020年原訂通過去藏進行結構性改革的宏願,雖因各界激烈的反彈而被迫中止,但是這樣的阻撓並不減滅美術館的改革決心。 美術館於今年年初宣布,原訂進行的改革在館方積極勸募下,獲得諸多支持。其中非裔慈善家艾琳·哈里斯·諾...
「去藏」的正反論戰——藏品多元化的實踐與爭議(中)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8月 #555 積極去藏策略 巴爾的摩美術館(Baltimore Museum of Art)「去藏」(deaccessioning,或稱「出藏」)的決策,引起正反雙方強烈的辯論。愈來愈多博物館、美術館將去藏視為館藏管理的有效工具,更為積極地思考該...
藏品多元化的實踐與爭議(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7月 #554 若套用「一句話讓某某界人士吵翻」的挑戰,試想一個引發博物館界論戰的題目,「去藏」(deaccessioning,或稱「出藏」)應能登上爭議排行榜前段。去藏的論戰折射出「新博物館學」的興起以及行業對於實踐的反思,映照出知識體系由永恆、...
重新定義與社會正義的關係——新畫廊模式?後疫情時代的反思與轉向(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2月 #549 「危機感」或許能夠作為過去這一年的註解:新冠疫情造成社會經濟全面停機,美國大選、黑權運動「#BlackLivesMatter」與氣候變遷,將許多過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態推翻。社會運動雜沓風湧,一股腦地將體制的諸多不公義攤開於眾人面前...
慢全球化時代的洗牌——新畫廊模式?後疫情時代的反思與轉向(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1年1月 #548 《經濟學人》雜誌在2019年初預告: 世界經濟發展將由冷戰後的「全球化」(globalisation)時代進入「慢全球化」(slowbalisation)時代。 如此的預測昭示了上個世紀90年代所代表的全球化熱潮將逐漸趨緩,市場、產...
夜生活與24小時經濟:暗夜的慾望與脆弱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09月 #156 新型冠狀病毒的衝擊,接露了社會深入骨髓的體制化不平等。金字塔底層的勞動人口由少數族裔與經濟弱勢撐起,這些「脆弱社群」的工作高工時、低時薪,讓他們在經濟不景氣時首當其衝,成為率先被裁員的對象。這群勞動人口負責維持消費社會的光...
文化中立與社會正義的論戰
初刊於《藝術家》2020年10月 #545 過去幾個月波瀾攪動,美國警方一起起具種族針對性的過當執法,造成無可挽回的生命悲劇,黑權社會運動「#BlackLivesMatter」引起全球響應,不僅直指歐美文明建立在帝國主義與殖民剝削的黑歷史,更揭露後資本世界根植於歧視的種種差...
情慾與身體的解放與書寫
上個世紀60年代的女性藝術家們將身體視為戰場,通過偶發表演(happening)等行為,掌握身體主導權,反抗父權的凝視,進而奪回對於女性情慾的書寫方式。
文化社會責任:紓困的想像
面對疫情對於商業慣例根本性的衝擊和變革,各界無不期望將這次的經濟大亂,轉為重整產業體質的契機。在解除封關之際,本文嘗試梳理歐美藝文紓困方案與相關爭議所照見的核心辯論,期望通過這些辯論的爬梳,分探藝文產業特性、於公共政策中的定位以及藝術機構能夠肩負的社會角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