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博物館體系公義多元兼容原則的實踐(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2年12月 #571

 

道德歸還議題反應的是文化管理與博物館行政對於公義多元兼容原則(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的反省,映照出實踐者針對文化遺產所有權、論述權、知識權、展示權的反思。博物館從業者通過重新省視與文資源出社群之間的關係,積極地將與社群的長期夥伴關係視為藏品管理、詮釋及展示的活化策略。


典藏實踐:宇宙觀聆聽

這些針對文化遺產以及源生文化族群關係的思考,催生了一項新型的典藏模式:專為英國泰德美術館群於倫敦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進行典藏的泰德基金(Tate Fund),去年首開以「監護權」(custodianship)形式典藏的案例,建立美術館在不對作品享有資產所有權的情況下進行典藏的創舉。根據這項典藏協議,館方以保管人的身份對瓜地馬拉籍馬雅藝術家艾德加·卡萊(Edgar Calel)的作品〈古老知識形態的回音〉(The Echo of an Ancient Form of Knowledge)行使為期13年的監管責任。[1]


《Artnet》報導,卡萊作品獨到之處在於其對「儀式」的定位。相較其他將儀式視為表演或行為藝術的作法,卡萊裝置中的儀式通常在作品準備階段私下舉行,必須由卡萊的族人進行,作為加持和啟動作品的必要過程,未經儀式催生的裝置,不能被視為完成品。因此,泰德的典藏方案回應卡萊的宇宙觀,本著馬雅族群對於產權與所有權不同習俗的尊重,由泰德美術館和藝術家、瓜地馬拉馬雅原住民族卡奇克爾人(Kaqchikel)、藝術家代理畫廊多方共同協議,典藏範疇包含卡萊的作品以及啟動作品所需之馬雅儀式。


在這項協議下,館方不僅需要典藏安裝施作的代管權,更針對施作啟動儀式所需的馬雅社群進行援助,藝術家選定一項卡奇克爾人的社區計畫,由館方進行經費捐贈;至於每次啟動作品所需的儀式主持人則是藝術家自己或是藝術家指派的族人代理執行。


館方說明:此項協議是對卡奇克爾族宇宙觀的傾聽結果,展現機構向作品所涵蓋知識體系的學習誠意。在代管期結束後,館方預計更新協議,期望屆時能在與藝術家和卡奇克爾族人達成共識後,啟動一模一樣的協議內容或研究與其他機構共同代管的方案,甚或將裝置除役,讓作品的部件回歸大地。


共同管理:權力位移

對於文資社群宇宙觀的聆聽,應運而生的新型管理模式亦可見於今年暑期美國通過的一項共同管理協議:在五個原民部族組成的聯盟長期奔走下,美國聯邦政府首開共同管理的先河,給予原民在猶他州熊耳國家紀念碑保護區[2]日常營運的共同決策權。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在這項共管框架下,五族聯盟將共同擬訂保護區的年度管理計畫,並提交有關單位納入實施。聯盟發言人期望這項合作協議能夠為其他原住民族政府、黑權運動者以及少數族裔,開創一個新的共治實踐方式。[3]


這項新的共治協議初見管理權力的位移,將傳統的部族決策和思維模式置於與現代國家官僚體系對等的高度,平視原民對於文化遺產的使用、管理及決策的權力。


共創與諮詢導向的詮釋方法

文化機構在文化遺產的詮釋規劃上,也與文物源出社群產生更深化的夥伴關係,展示方法由物件取向,轉向知識系統的再現。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可攜式的宇宙〉(The Portable Universe)一展,重建遭到殖民者與現代社會去魅的古代哥倫比亞文明,展覽的研製過程以當代原民對於古代物件的理解和使用為基石,戮力呈現這些理解背後所蘊含的世界觀,內容多處由策畫團隊與哥倫比亞的阿爾瓦科(Arhuaco)社群精神領袖的長期諮詢,共創而生。


《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報導,共創的起點來自於館方在一趟研調旅程走訪中與部族領袖的深談,討論的過程給予策展團隊對於物件展示概念不同的認知,催化了將詮釋思維由藝術史時空取向的編目邏輯,拓寬為建構多觀體驗脈絡的策略,促成將物件使用的環境(儀式聲音、氣味、宇宙觀)更全面呈現的契機。此次展覽籌備也為美術館與文化源生社群的長期合作開啟新篇,館方預計延續並拓展類似的知識交換與跨文化對話。


除了洛郡美術館的案例外,惠康基金會博物館(Wellcome Collection)去年夏天發表名為〈館藏的殖民根源與館方回應〉(The colonial roots of our collections, and our response)宣言,具體而微地反映機構基因的道德轉變。該宣言誠實地梳理惠康典藏的殖民脈絡:博物館源於製藥巨賈亨利·惠康爵士(Sir Henry Wellcome)的私人收藏,最初的典藏脈絡與研究重心延續十九世紀晚期以降,以歐洲文明為核心的階級性思維,藏品反映了以現今觀點回視充滿種族、性別與身體健全主義的霸權思維。惠康爵士包含文化在內的慈善工作,得益於其製藥取得的巨大商業成就與財富積累,然而其製藥的事業「在極大的層面上受益於原民醫藥知識,也受惠於當時征服和剝削原民的帝國政策與貿易關係」。


宣言發布後,博物館直視機構發展的錯雜與殖民包袱,秉持承認歷史的精神展開一系列典藏研究與數位化的舉措,以透明化為訴求,積極改善過往機構對於知識的壟斷,不僅對典藏進行全面點檢,更致力梳理並突顯過往遭邊緣化的內容,通過數位輔佐,將物件源流和典藏脈絡更為透明誠信地對外公開。博物館也宣示將與更多元的知識群體進行合作,通過共同研究共享知識成果。具體措施包含重新省視與社群的夥伴關係,讓「那些館藏對他們來說具重要性的人群」能夠被聆聽,為藏品創造新的理解模式。秉持對於社群關係的深刻思考,惠康也對於文物歸還發出申請邀請,展現相當的誠意。


作為這項解殖計畫的首發,惠康策動為期一年的「原民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s)前導項目,旨在促進大西洋兩岸原民社群與非原民主導的典藏社群(博物館、圖書館、文獻庫等)之間的長期合作,通過溝通,建立問題解決機制,以數位工具擴大與原民社群的多邊知識交流和諮商,進一步促成藏品解殖。針對這項計畫,博物館與學界(大西洋兩岸大學院校的原民研究單位)以及非營利組織「在地脈絡」(Local Context)合作[4],預計首度引入「在地脈絡」與原民社群共同研發的客製化標示系統,這項前導計畫的合作與應用經驗,期望作為未來同類機構跟進時的實踐參照。


結語

本文簡談近期博物館行政領域,關於文化遺產管理具指標性的轉變,提高的道德標準呼應當代社會對於公平正義的訴求。行業針對爭議文物歸還案件的處理,轉向以長期的社群溝通作為策略,盡可能邀集相關利益團體參與對話與決策的作法。前殖民大國對於國家文資典藏管理辦法的修訂,也逐步揚棄「擁有權至上」的「寶庫」思維,轉向以典藏履歷研究為基礎、歸還友善的溝通過程。


同樣的轉變端倪,也可見於文化遺產典藏、展示與詮釋的實踐上,相關博物館案例得以看出籌備策略由物件取向,轉為知識系統再現的作法,通過與文物源生族群諮詢共創,重現文物蘊含的宇宙觀,或透過與文化社群後裔的關係建立呈現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和未來世代的轉生,反映了機構期盼通過長期合作活化典藏、調整自我座標的努力。


然則,文物歸還作為文資管理逐步趨向解殖與轉型正義的風向儀,雖見公平正義的道德信條透過政府修法、行業建議綱領修訂、機構內規調整等方式擴散,仍有諸多未盡之處,爭議事件也突顯「文化權」與「法定物權」本質的衝突,成為文物源有社群與機構典藏管理者之間權力失衡的鏡像。

[1] 除此作之外,卡萊同於2021斐列茲藝博會展出的幾幅畫作,則以經典形式被博物館永久典藏。 [2] 熊耳的地貌多為紅岩峽谷、山崖與草地,一萬三千年前即有原民居住,廣袤的傳統疆土目前不僅仍作原民放牧、生活、儀式等日常使用,更涵蓋原民多處聖地,以及豐富的岩畫與象形畫。拜登以行政命令將保護區拓展至一百萬餘英畝的地界範圍,撤銷川普將保護區縮減至四分之一並允許在釋出的土地開採的政令。 [3] 這項先河協議雖受到原民長期運動者與支持者的擁護,旋即引發共和黨與反對者的不滿,主張聯邦政府逾越權限,猶他州政府已對拜登聯邦政府提出訴訟。 [4] 「在地脈絡」通過數位工具,協助原民社群管理文物資產(包含:智慧與文化財產、文化遺產、環境訊息和遺傳物質)。平台與原民社群共同擬定的兩種客製化數位標牌,分別為文化機構和原民社群建立說明牌的最佳實踐方案:(一)傳統知識標牌:廿種數位標牌個別定位不同的原民文資的歸屬、獲取過程和使用權,每個標牌針對機構與原民社群變動中的關係進行細緻的說明,也為使用、管理與再現時「何謂妥適負責的運用」,擬定參考方針。(二)生物文化(Biocultural)標牌:十種標牌代表著文化社群對於使用權限與蒐集處理的同意,明列文化社群對於機構收集生物文化資產與訊息處理方式的期待,研究過程緊扣精確、透明、誠信的收藏源流梳理原則,應運發展出不同的管理方案以及與社群的分利模式。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