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英國大選文化界回應觀察
選前各黨相繼提出競選宣言勾勒當選後的施政藍圖;文化界也藉此機會透過公開遊說,挑明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現況,提出對於國家文化政策發展的建言。選前文化界對於新政府的期待可歸結為四大議題。
英國地方博物館逆境與英國藝文補助概況觀察
台灣進入大美術館時代,地方政府文化局轄下(和附屬)館所百花齊放,英國地方博物館的困窘做為他山之石提供台灣地方文化機構館務發展與財務規畫的借鑑。
西班牙近現代民族形象推手:伊格納西奧·蘇洛阿加
「西班牙印象」一展總結了蘇洛阿加身處在變動大時代的一生,他的生平與藝術風格似乎由各種矛盾結構而成:身為一名優渥的中產後代與遊走國際上流社會的波西米亞,他卻選擇民族、懷舊的卡斯提亞鄉間為創作謬思,筆下的人物與景象既活躍、飽富生機,又同時陰鬱頹喪。蘇洛阿加於法國旅居的經歷以及對
淺探前瞻科技時代美術館功能:再思未來藝文基礎設施公眾性
本文將透過歐美的策畫案例分析這些合作導向的生產手勢展現館方哪些對於未來藝文生態系的想像方式,同時檢視這些創意樞紐的不同展現各反映美術館對於支援系統基礎建設公眾性有著怎樣的思考藍圖,最後以美術館如何透過協力和共製參與未來生態系的共創作結。
2023赫爾辛基雙年展:後策展時代的集體智慧與環境責任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10月 #581 由市立赫爾辛基美術館(Helsinki Art Museum)籌劃與製作的第二屆赫爾辛基雙年展(Helsinki Biennale)「可能浮現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May...
淺談藝術文化節慶
初刊於《新緣》2023年10月 #87 撰文/李于一:藝術文化顧問,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藝術設計暨博物館學博士 緣起 首先,感謝新加坡台北工商協會青商會活動長王秋豐邀約為《新緣》撰寫專文。思來想去,筆者決定搭配國慶十月號專刊,聚焦「節慶」(festivals and...
新世代經典的推手:專訪薩奇雅茨(Saatchi Yates)畫廊主菲比・薩奇・雅茨(Phoebe Saatchi Yates)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23年9月 #192 於2020年成立的薩奇雅茨(Saatchi Yates)畫廊,由傳奇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的女兒菲比・薩奇・雅茨(Phoebe Saatchi Yates)和先生亞瑟・雅茨(Arthur...
英國當代藝術的造浪者: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特立獨行的收藏傳奇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23年9月 #192 著名的藝術收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以他獨特的品味被譽為「一人梅蒂奇」(one-man Medici),他的個人藏品深深地影響了千禧年前後全球當代藝術的走向。藝術界普遍認為薩奇的眼光是英國青年藝術家...
人工智慧與數位浪潮──藝文生態系的作為和反思?(下)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9月 #580 除了前文概述的政府和文化機構外,民間組織和研究機構對於新興數位發展亦扮演積極的角色,藝術社群的自發運動也成為替代科技方案的推手。 民間組織與研究機構角色 民間組織與研究單位的重要性展現在倡議、研發與教育推廣三大層面。...
人工智慧與數位浪潮──藝文生態系的作為和反思?(中)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8月 #579 政府於文化創意產業面對數位浪潮的衝擊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前文述及的法規研擬和共識凝聚外,確保產業的數位韌性,同時扶持創意科技產業是泛歐政府兩大政策骨幹。 增進數位韌性與科技識讀能力...
後真相世代,美術館做為對話的安全空間──斯科特斯戴爾當代美術館「溝通不良時代的語言」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6月 #577 在社群媒體成為訊息吸收主流管道的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美術館扮演著重要的公民角色。美國亞利桑那州斯科特斯戴爾當代美術館(Scottsdal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人工智慧與數位浪潮──藝文生態系的作為和反思?(上)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7月 #578 今年4月於印度舉行的G20峰會預測:隨著5G、AI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的發展,這些技術在未來五年間將會造成任何既有科技在過往卅年內所未見的鉅變。 文化創意產業對於新科技的焦點,隨著ChatGPT以及其他生成式AI(Generative...
正職:創作之外的營生日常──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伯蘭頓美術館「正職」特展
初刊於《藝術家》2023年5月 #576 想到藝術家的形象,映入腦中的意象多是一名遺世獨立、悉心捕捉模特兒神態的工作室場景。然而,軋著數個案子的斜槓人生,或許更符合多數創作者的日常。為了能夠營生並且賺取足夠的收入支撐創作:於這個案子擔任攝影師、在那檔展覽補位後製剪輯、每個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