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化遺產管理的風向儀 – 延伸討論:藏品研究、知識轉移、衍生權利(中)

初刊於《藝術家》2022年11月 #570

 

除了行政、法律規範修訂,政府與文化機構也通過補助和研究合作,進一步推動藏品研究,作為執行積極道德歸還的基礎。文化遺產的研究管理與應用,也產生漣漪效應,深化對於知識權力、研究量能等衍生領域的討論,擴大展現公平互惠原則,以回應社會改變中的訴求。


典藏研究補助

美國內政部轄下的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發出二百餘萬美元的補助款,給予全美廿家博物館與九個原住民族,用以作為進一步針對先民遺骸與文化資產進行編目紀錄、耆老諮詢和研究書寫的經費,期望通過增加研究經費更全面地執行現有的《美國原住民族墓穴保護及歸返法案》(National American Graves Protection and Repatriation Act)。這項補助反映了歷史備受爭議的國家公園管理局,試圖修正組織基因的舉措,積極透過「整個政府」(whole-of-government)跨部門的觀念調整,強化部族主權,修復與原住民族國內附屬國家之間的關係。


類似以政府為首的重新定錨也可見於德國文化部近年的積極舉措。德國文化部2019年率先分配近兩百萬歐元的計畫,期望通過鼓勵典藏源流研究,揭開殖民歷史盲區(blind spot)。其中,德國失落藝術基金會(German Lost Art Foundation)補助針對德國海外掠奪的研究,促成柏林國家博物館中央文獻庫(Central Archive of the National Museums in Berlin)轄下六所博物館與上海大學的合作,這項為期三年的研究計畫,對德國國家博物館系統與其殖民史進行了典藏源流的深入探討,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德國國家館藏掌有至少數以千計,在庚子拳亂八國聯軍期間遭劫的文物(瓷器、銅器與畫軸等)。


除此之外,針對1897年受到英軍洗劫的奈及利亞貝南銅器,德國文化部領頭與轄下博物館達成協議,共同制定出一個訊息公告期限:在此協議下,各所博物館將於期限內在網站公告館藏中貝南銅器的訊息。對於這項編目與收藏源流梳理的巨大工程,德國失落藝術基金會也為中小型博物館設計出相應的補助支援,以提供資源不豐但同樣持有貝南銅器的機構研究補助,藉以釐清館藏中來源不義的貝南文物,在直視殖民歷史之餘,也為後續道德歸還奠定研究基礎。


知識轉移與實踐者網絡深化

德國政府的積極,讓它成為第一個針對貝南銅器進行系統性道德歸還的前殖民大國,通過與奈及利亞政府的雙邊合作簽訂歸還合作意向書,完成兩件銅器的轉移,更清楚表明德國境內國家博物館藏品中逾千件的貝南文物擁有權,亦歸奈及利亞所有。協議簽署後,兩方針對個別物件進行歸還討論,其中部分物件將通過保管協議,借予德國博物館展示。這項協議亦涉及兩國的知識合作,德國將為預計2025年於貝南城(Benin City)開幕、專為收藏展示歸還文物打造的埃多州西非藝術博物館(EMOWAA:Edo Museum of West African Art)提供專業諮詢,並將參與貝南城大規模的挖掘研究,為奈及利亞博物館提供教育訓練。


同樣以知識轉移與網絡建立為核心的案例,包含去年由德國政府促成的「博物館實驗室」(MuseumsLab)共同學習平台,旨在為歐洲和非洲經營一個全球研究者網絡,以期促進歐非境內解殖與道德歸還的實踐討論。平台目前擁有逾五十名歐洲與非洲(包含辛巴威、尚比亞、奈及利亞等)的博物館從業人員,預計為「未來的產業領袖扎穩深刻且長效的人際網絡」。平台將關注焦點擺在「文物歸還後」的多方知識交流與串聯,研討議題和知識生產扣合博物館營運及實踐,包羅典藏研究管理、博物館與社會(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與社會責任)、展示與詮釋(內容在地化)等議題,預計通過座談、共同研究、駐地及交換計畫建立串聯網絡。


類似將研究力、管理技術等知識系統作為文化資產轉移時重要移轉對象的合作意向,同樣可見於比利時與剛果的案例。比利時政府今年年初通過修法,允許不義取得的國家館藏轉入政府非公有的資產,並以此修法作為去藏和歸還的法定根基。本著這項修法,比利時與剛果政府簽訂了一項協議:比方承諾投入兩百四十餘萬歐元、進行為期四年的雙邊合作計畫,預計籌組跨國研究小組,由兩國專家一起進行典藏編目與收藏源流梳理,以作為文物歸還的依歸。在此雙邊合作架構下,除了典藏研究外,兩國也將針對保存、收藏、修復歸還之文物擴大知識交流。


作為計畫的一環,位於比利時特倫菲爾(Tervuren)的中非皇家博物館(Royal Museum for Central Africa)於簽約會議上呈交針對館藏的研究結果,報告顯示在進行了逾七成的點檢後,初步已能判定博物館目前掌有超過八萬件,源於剛果卻以非法方式取得的物件。《布魯塞爾時報》(The Brussels Times)主張,若此項與剛果政府的合作開展順利,則可做為後續擴大與其他比利時前殖民地(盧安達與蒲隆地等)的解殖模版。


反映風向的轉變,倫敦大英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和館長針對長期受到爭議的帕德嫩神殿浮雕,也分別於今年暑期首度鬆口,一反過往強硬的姿態,強調「(國際社會、文化領域)氛圍已改變」,表達願意與希臘政府交涉,在不改變所有權的情況下,通過交換文物的展示方式,達成可能的合作協議。雖然誠意與可行性受各界質疑,但仍不失為文化資產管理者和立法者在面對社會普遍轉變的風氣上,針對文物的道德歸還被迫更為積極表態的案例。


文化遺產衍生權利保護

文化遺產公平正義的風向,也可見於智慧財產衍生權利的討論。目前加拿大正在積極推動視覺藝術轉售權利金制度的修法,這項修法一來作為視覺藝術家全球公民運動的成果,二來特別強調修法後5%轉售權利金的設計,預計加惠加拿大國內龐大(卻處於貧窮線)的原住民族創作者社群。


在此原則下,加拿大原民藝術家也呼籲政府能夠更重視對於仿造文物的查緝,期望政府能將這些仿造於海外的文物視為對於原民文化遺產權與智慧財產權的侵害,增加查緝並訂定相關取締規範,主張取法美國現行的《原民藝術與工藝法案》(Indian Arts and Crafts Act of 1990),對仿造原民文物的不實廣告,處以刑事責任。


相關修法以及主張皆可視為對於原民文化遺產衍生權利保障的思考。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