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亞洲模式」思考

收藏版塊的全球位移─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04月 #139

 
「瑞銀2018年針對億萬富翁的研究發現中國每週誕生兩位新的億萬富翁,而亞洲整體而言每週誕生多於三位的億萬富翁。」

—2019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品市場報告》

聚焦與反思

2019年巴賽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再次風風火火的於上月底畫下句點,近期業界對於不斷變化的藝術市場多有討論,尤其藝術博覽會成為藝術品交易的主要場所,大型畫廊處於市場頂峰,而中小型畫廊空間遭受擠壓的現象多有反思。

《藝術收藏+設計》這期透過專訪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drt)、世界畫廊、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佩斯斯畫廊(PACE),希望探討畫廊經理人如何看待第二波西方畫廊進駐亞洲的潮流和趨勢,秉著畫廊對於市場的觀察,勾勒出超越市場波動的「亞洲視野」,並針對運營與策劃的過往經驗和未來潛力,帶領讀者一同思索何為適合亞洲市場的畫廊模型。

今年瑞銀和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出版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品市場報告》(Art Basel and UBS Global Art Market Report),於展前推出第三版,由知名文化經濟學家克萊爾‧麥克安德魯(Clare McAndrew)博士主筆,整合了瑞銀的研究成果,報告涵蓋市場在整體經濟轉變下的主要趨勢,全面宏觀分析2018年環球藝術品市場。把脈的結果看出整體藝術市場發展增長6%,美國穩坐藝術品交易龍頭,成交額度佔全球藝術經濟的44%,成長至299億美金的新高。受中美貿易戰的影,中國總體交易額與前一年度相較,下降了3%由去年方爬上的第二名寶座跌落,將位子交還給英國。

前進亞洲

雖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霾壟罩下,西方畫廊仍然看好亞洲區域經濟的長效實力,延續第二波的「東進熱潮」,英國優質老牌畫廊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選擇於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前一週率先於上海開幕。由明星拍檔多明尼克‧里維(Dominique Lévy)與布賴特‧格里(Brett Gorvy)合夥的Lévy Gorvy畫廊,也於今年拓點中環的雪廠街。讓已眾星雲集的中環,份外熱鬧,不僅在老牌畢打行(Pedder Building)聚集了高古軒、漢雅軒等知名畫廊,去年香港第一座為了藝術展示特別打造的H Queen’s大樓今年慶祝成立一週年,見證國際一線畫廊相繼進駐,今年特別延續去年聯合開幕的高潮,白石畫廊、方由美術、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藝術門、佩斯畫廊、卓納畫廊等響噹噹的一線畫廊,聯手於同一天舉辦開幕酒會,萬頭鑽動,別是一番風景。

在大環境變動的現下,香港具45年歷史,身為成立最久的本地畫廊之一的世界畫廊總監楊永金(Kelvin Yang)認為:

「其實隨著亞洲藏家的快速增長及收藏經驗的不斷增加,吸引西方畫廊進駐亞洲是很自然的事。不穩定的政治及經濟環境勢必影響到各行各業,其中包括藝術市場。不穩定的經濟環境多少會造成藝術品銷售的不穩定,這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營運空間經費的籌募,是經營空間最大的挑戰之一。但有時這樣的環境可以給空間一些冷靜思考的機會,乘機調整營運方向及展覽項目的規整。」

對此「前進亞洲」的現象,里森畫廊亞洲代表董道茲(David Tung)則回應:

「我不認為這是第二波的熱潮,而是藝術家與機構對於(亞洲)這塊區域逐步增加參與度的表現,近年進入亞洲市場的畫廊有一個與過往較為顯著的區隔,新進的參與更深刻的感受到本地市場的需求以及脈絡而非強壓一個『全球化』藝術市場的規範在本土框架之上,這樣的轉變反映在策略布局之上,以及亞洲為本的操作和管理結構。」

針對危機與挑戰並存的藝術市場,佩斯畫廊亞太地區合夥人冷林分析:

「目前來看市場還是在不斷地發展之中,即使有區域性經濟上的一些危機,對整個發展影響是有限的。當然一路上不確定性是始終存在的,尤其是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它在發展中的變化也增添了這種不穩定性;亞洲市場深不可測,所以這種不穩定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想不僅僅是對藝術市場,對各個領域也是一樣。」

藝術版塊的消長

除了中環的一枝獨秀外,今年也感受到了城裡藝術聚集版塊的轉變與消長。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畫廊主們不斷尋求突破中環昂貴租金與空間限制的侷限,幾個地鐵站以外的上環,在西營盤地鐵站2015年開通後短暫成為畫廊湧進的避難灘頭。畫廊的進駐與周邊傳統乾貨店撲鼻而來的海味形成鮮明的對比,相較中環金融區令人暈眩的速度和拔天的大樓,離港大校園僅幾分鐘距離的上環,讓這條位於皇后大道西的西浦189藝術里步調閒散宜人。

然而,好景不長,西浦189藝術里幾年來曾經努力吸引畫廊進駐,但是並未能夠有效延續開幕期間的人潮與錢潮,當時一湧而入的中小型畫廊主們,在多方權衡租金以及銷售效益後,逐步搬出,如今僅剩為數不多的畫廊在安靜的巷弄中堅持,滲入一抹人走茶涼的寂寥。

在港島另一頭,漸成氣候的南島藝術日,則在巴塞爾藝博會貴賓預展結束後,將眾人的眼光帶向港島南端的黃竹坑、田灣及鴨脷洲。海邊的舊式工業大樓,港片中常見的大型送貨電梯,挑高的空間感,大面大面的自然光,厚重工業感的牆面,少了中環鋪天蓋地的商業廣告與霓虹,快速消費的味道淡了,喘息之餘更能夠慢活恣意的享受藝術創作在空間中呈現的震撼。

隨著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drt)於黃竹坑的拓點,也進一步將國際焦點帶到這塊前工業區轉型而成的新興藝文寶地。來自比利時的維伍德畫廊五年前在香港中環娛樂行開設首個海外分部。畫廊於今年三月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期間正式進駐充滿生氣的藝術社區黃竹坑,開設畫廊於香港的第二個空間,這個全新空間佔幅兩層樓,達八千平方呎,不僅提供一個寬闊的空間,更減少對於展陳策劃的限制,成為維伍德畫廊紮根本地的重要一步。

針對為何相中港島南區作為第二個空間的所在,維伍德畫廊總監鮑爾斯‧維伍德(Boris Vervoordt)表示:「從東方到西方、從西方到東方,香港是輻射全區域的絕佳基地,而我們決定前往黃竹坑發展因為我們非常喜歡黃竹坑相當真摯的空間特色,以及能夠擁有更多空間的可能性。」在與海爭地的香港,維伍德畫廊八千平方呎這個夢寐以求的全新黃竹坑空間,開幕展覽呈現「無盡變幻」(Infinitive Mutability)帶來彼得‧布根豪特(Peter Buggenhout)、金守子(Kimsooja)和博斯克‧索迪(Bosco Sodi)的作品,受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解構主義啟發,這個展覽針對意義的無限變遷以及視覺藝術作品或文字不同闡釋的可能性。

大者恆大?中小藝廊受到擠壓

除了此消彼漲的藝文版塊,今年《環球藝術品市場報告》更刻劃出了改變逐步發生的輪廓:藏家光譜的轉型與年輕化。這樣的發現說明了亞洲藝術市場千禧世代新富的崛起,其中新加坡46%的藏家來自千禧世代,而香港則佔39%,如此的藏家輪廓與美國總體而言藏家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情況大相逕庭,具亞洲相當獨特的性格。除了藏家年輕化之外,亞洲藝術市場另一項值得深思的現象是:女性藏家實力的逐漸厚實,《環球藝術品市場報告》提到受抽樣調查的五個市場(英國、德國、新加坡、香港、日本),最大的女性藏家社群高度集中於香港,佔具驚人的全球總數39%。

另外,《環球藝術品市場報告》顯示藝術博覽會交易額持續增長,於2018年交易額度來到165億美元大關,也就是說藝博會的交易金額接近全球全年度總體藝術市場的一半!由報告統計綜體觀之,畫廊游牧世界參與藝博會的平均數量由2017年的一年五檔藝博會下降為一年僅參加四檔藝博會,但是仍然有逾四分之一的畫廊一年參與十個以上的藝術博覽會。在藝博會多如牛毛的現下,各界也開始反芻藝博會實際帶給畫廊和城市的效益,掀起一股對於藍籌畫廊大者恆大、中小畫廊在藝博會生存空間相對受到擠壓的反思,尤其在當下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政治與經濟環境中,「畫廊」作為一個平台的經營方式,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和機遇。

對此冷林切中肯要的分析:

「博覽會是越來越多了,但不少帶來的只有消耗,沒有實際性發展。藝博會的發展速度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畫廊的成長速度,形成一種不平衡,畫廊方面,對博覽會一定要重新定位,進行調整。」

維伍德(Boris Vervoordt)闡述:

「當世界受到震盪時,新的機會將會產生,一點點的停滯反而會帶給人們反思的動機,也促使人做出更好的決定,就我的觀察,藝博會將會是被革命的對象,那些僅以銷售產品為主的博覽會將不再合時宜,我認為畫廊將會因為有潛力成為能夠提供挖掘精彩節目的基地而躍昇為市場的中心……畫廊的發展也將更為『國際/在地』(Glo-cal:Global Local),暨全球又具在地性。」

對於這樣的發展趨勢,楊永金回應:

「畫廊就像藝術一樣有各種形式,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藝術環境目前發生了快速的變化,畫廊應該要在這種變化中找到各自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優勢,為所在的社區帶來更多新鮮、有啟發性的展覽項目。」

紮根於所處社區需求的體認,世界畫廊於2019年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專門策劃了水墨藝術展,呈現了港台兩地三代水墨藝術家不同風格及創作時期的作品,包括戰後「五月畫會」劉國松、馮鍾睿的重要作品,香港重要藝術家郭漢深,以及台灣青壯藝術家吳季璁的新作。

亞洲經驗

有別於世界畫廊的策略,佩斯畫廊作為最早進駐亞洲的畫廊之一,目前累積對於亞洲市場運營與節目策畫的深刻經驗,針對何謂適合亞洲市場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畫廊未來模型的思考,冷林回應:

「畫廊始終不是一個太複雜的商業體,就是把藝術家和藏家連接在一起的平台,那麼當然首先是明確亞洲藏家的需求,包括理解這種需求的來源,以及建立起起他們未來需求的穩定性,保持一種明確的方向感,這樣畫廊的項目才可能有效的展開。」

冷林接續闡發:

「亞洲市場尚且不成熟,藏家想要穩定性,也就是持久的價值,這個願望是符合我們所謂藝術史自身的要求的,但是現實當中,保持這種穩定性是很不容易的。熱點循環越來越快,面對藝術家和作品,我們要在『穩定』和『時髦』之間進行區分,就需要一種建設性的判斷,保持一個方向。與西方某些成熟的藝術市場不同,亞洲市場是在發展中逐步成熟,我們要做的也就不是填補漏洞那麼簡單,而是要保持著發展的眼光,基於藏家的需求去一步步建立起來,去摸索如何建立價值的穩定。」

如此的方向性以及對於市場的觀察,也反映回佩斯畫廊三月份的策畫之上,兩位藝術家的個展分別在香港的兩個空間,先後開幕:一位年輕、一位年長,一位來自亞洲、一位來自西方。第一位西方熟齡藝術家是六O、七O年代加州光與空間(Light and Space)運動核心人物瑪麗‧闊思(Mary Corse)的再次探索,闊思這位巨匠身為女性的身份,讓她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一直以來較未能受到如同闊思同時期男性同儕在市場與學界得到的認可,搭配佩斯畫廊一向在極簡主義上的耕耘以及闊思最近在惠特尼博物館舉辦的展覽,闊思在西方逐漸打開知名度,但在遙遠的東方仍需要對於觀眾和藏家社群進行一些再教育,這也是佩斯透過這次三月的策劃目的在逐步將這位熟齡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帶進亞洲。而另一位年輕亞洲藝術家蕭昱,他的作品更具實驗性質,與區域文化聯繫也更為密切,這樣的策劃理路呈現的是佩斯畫廊的雙軌策略,秉持中西並重的角度,一來向亞洲推展西方藝壇健將,另一方面代理並推廣亞洲藝術家,這樣的軸線在佩斯畫廊看來不僅符合亞洲的階段性發展,能夠展示不同年齡區段的藝術家,更可以呈現多個層次的作品價位,給予不同品味、經歷、性別、能力的藏家親切的進場門檻。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每年一度為亞洲藝術商業的發展把脈,不僅回顧過往一年的表現,更作為來年的信心指標。搭配《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羅列出的市場消長,不難看出一個轉變中的區域輪廓,這包含了經濟實力因為中美貿易戰帶來市場排名上的更替,也包含了新富在亞洲逐漸攀爬成為舉足輕重的藏家社群,更見證了在這個藝博會多如牛毛的時代,身處亞洲的畫廊該如何面對種種的機遇與挑戰。經濟實力、國際網絡、藏家光譜各異的中外畫廊,也透過每年三月的活動企劃,反映對於自身定位的反思,以及「亞洲策略」的布局,期望藉由如此的思索能夠依稀判讀並捕捉這些逐步發生中的改變。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淺談藝術文化節慶

初刊於《新緣》2023年10月 #87 撰文/李于一:藝術文化顧問,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藝術設計暨博物館學博士 緣起 首先,感謝新加坡台北工商協會青商會活動長王秋豐邀約為《新緣》撰寫專文。思來想去,筆者決定搭配國慶十月號專刊,聚焦「節慶」(festivals and...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