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古根漢美術館實驗典藏展覽《藝術執照》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02月 #149

 

藝術家戴上策展人的帽子擘劃展覽,如此的角色轉變,在21世紀的現下或許聽起來已經不太稀罕。但是,倘若不僅是藝術家操刀擔任策展人,邀請機構更開放自家美術館的典藏庫房,邀請藝術家入庫研究,這或許就有點意思了。若再加碼:這座美術館是紐約名頭響亮的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擁有傲視全球、收藏歷史超過90個年頭的豐富館藏,是否更讓人眼睛一亮?

古根漢美術館創辦以來,風雨不斷,典藏品紀錄了私人品味如何通過對於於藝術的贊助,以機構的發展進程為現代藝術史撰寫兩次戰爭之間的重要里程碑。美術館的收藏脈絡與機構發展見證紐約勃發的歷史,在兩次世界大戰這個近代史的關鍵時期,美術館與城市同步,接收了歐陸受到戰亂影響而由舊大陸轉移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資本,照映了文化與經濟重心逐步遷移至美國的過程。

美術館也在二戰過後,於1960、1970年代,被捲入當代藝術界萌發的「體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潮流,這一波抨擊博物館體制逐漸失去中立、漸向財團靠攏的藝術運動,將炮口指向以古根漢美術館為首的第五大道美術館,不遺餘力地透過作品計畫揭露藝術圈逐漸產業化的運作邏輯以及權力關係。

隨著1990年代全球化浪潮席捲,美術館也將「古根漢」作為一個全球品牌,展開古根漢美術館向世界擴點,逐步形成一個可觀的國際美術館網絡,也為今日常見西方機構的海外分館,開啟飽具爭議的大門。

風雨不斷的古根漢美術館,近年反思自身定位,在策略上回歸對於藝術家的著重,並期望借重創作者對於機構的介入,擁抱各界對於美術館社會責任的辯論,以便更為健康的檢視自我,因此美術館在2019年與2020年之交,特別邀約了六位當代藝術家為策展人,期望通過創作者的視角,為古根漢美術館的典藏系統,提供不一樣的解讀,也成就了開館以來第一檔以藝術家為策展人的展覽《藝術執照:古根漢收藏六面觀》(Artistic License: Six Takes on the Guggenheim Collection)

傳奇性機構:古根漢基金會與美術館

古根漢基金會成立於1939年,典藏品的核心建基於美國1920年代的工業鉅子索羅門·古根漢的私人收藏,他的私人藏品包含許多出自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包羅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保羅·克利(Paul Klee)、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等藝術史上響噹噹的人物。古根漢先生的收藏方向,受益於德裔學者暨藝術家希拉·瑞貝(Hilla Rebay)的建議,而漸成脈絡;古根漢也因瑞貝與藝術界長期友好的關係,讓他有機會大量走訪歐陸重要的現代藝術家,也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康丁斯基,並展開對於康丁斯基作品系列的收藏,為美術館創下150件康丁斯基作品的豐富館藏基底。

古根漢美術館以基金會的形式存在,機構成立之初,專注推廣「非具象繪畫」(Non-objective Painting),古根漢先生的藝術顧問瑞貝,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美術館的第一任館長。美術館於草創時期,一方面舉辦展覽,同時也與創辦人的姪女佩姬·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旗下的國際畫廊合作,如此的夥伴關係也使得基金會的藏品更加豐富。佩姬·古根漢女士受到達達主義教父馬賽爾·杜象(Marcel Duchamp)的鼓勵而展開收藏,她具傳奇色彩的藏品,廣泛囊括超現實主義、立體派以及抽象藝術的傑作。

基金會在古根漢家族的藏品逐步完成整合後,後續購買了德國畫廊主卡爾·尼倫多夫(Karl Nierendorf)、賈斯汀·坦恩豪瑟(Justin K. Thannhauser)以及義大利大腕藏家朱塞佩·潘沙(Giuseppe Panza)的重量級私人收藏。有了這些畫廊主以級頂級藏家個人藏品的加持,讓美術館更為全面地完善了館藏的脈絡,不僅得以將觸角上溯至印象派,也包羅了美國戰後極簡主義、環境藝術、概念藝術等當代藝術運動教科書級的作品。

古根漢美術館也積極為基金會的藏品,張羅一座永久的家,委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於紐約中央公園對面的第五大道,設計一座屬於古根漢基金會的美術館,並於1959年為標誌性的白色柱狀旋螺建築揭幕。

時至1990年代,古根漢美術館搭乘全球化的浪潮,率先於西班牙成立畢爾包分館,開啟了歐美文化品牌在全球設立分支機構的潮流;於此同時作為一個新形態的全球機構,美術館也通過與品牌HUGO BOSS的合作,以冠名的獎項獎掖創新的藝術創作,提供跨媒材、不限國籍與年紀的藝術家,晉升全球的平台。

矛盾與轉向

站在潮流浪端的古根漢美術館,也於2000年開始,觀察到藝術話語權逐漸由歐美中心,向「南方」(Global South)漂移的現象,並別開生面地開創了專司亞洲現當代藝術的策展職務,成為全球首個雇請亞洲藝術全職策展人的西方現代美術館,也於其後借助企業的贊助金費,拓展藏品中除了亞洲以外,其它超越歐美中心的藝術創作(包含拉丁美洲、中東等地區),使得館藏更為多元,以期反映美術館全球品牌的特性。

一方面,古根漢美術館自創建以來,長期被左傾藝術家詬病為有錢人的玩具,指控美術館不僅董事會擠滿政商巨賈,更擁抱企業的贊助,欣然地以冠名為企業漂白形象,引起藝文人士長期的不滿。又,古根漢基金會橫跨全球的足跡(威尼斯、畢爾包、杜拜,以及胎死腹中的赫爾辛基分館),亦被外界譏為帶著藝術面具、行空降之實的跨國企業。

另一方面,基金會意識到在21世紀「覺醒世代」(woke generation)逐漸成為主流的現下,不可能不去正視機構發展所經歷的眾多尷尬,因此美術館借重「社群參與」的藝術形式,開立了以社會實踐為核心的公眾項目,邀請藝術家介入美術館的節目規劃,讓公民辯論成為美術館正視機構歷史、精益求精的動力。

古根漢基金會的改革之路雖以龜速前進,為慶祝建館60週年,美術館於2019年不僅大動作由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挖角人才,成為古根漢首位全職非裔策展人;更積極邀約六位當代藝術家操刀策展,期望通過創作者的視角重新思索古根漢美術館的典藏脈絡,帶來首檔藝術家策劃的實驗典藏展覽《藝術執照》,借重藝術家的眼睛,重新咀嚼美術館長達90年的典藏歷史,活化館方早至上個世紀之交(19世紀末、20世紀初)、下溯21世紀晚期的全球藏品。

藝術家-策展人:《藝術執照》典藏實驗展

《藝術執照》邀請到六位在古根漢美術館展覽史上具開創意義的藝術家,包含:蔡國強、陳佩之(Paul Chan)、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朱麗·梅雷圖(Julie Mehretu)、理查·普林斯(Richard Prince)與凱莉·梅·維姆斯(Carrie Mae Weems)等六人。藝術家們在機構策展人以及典藏管理員的陪同下,受邀深入古根漢的庫房,進行研究。藝術家們各自迥異的生命歷史與藝術實踐,也激發出與典藏品別具心意的對話,這六位藝術家由庫房挑選了將近300件媒材各異的作品,分別由一位藝術家策劃一層樓、一個展覽單元。

其中,蔡國強策劃的「非品牌」(Non-Brand)別具巧思,邀請觀眾將目光由抽象藝術大師為人稱道的經典作品上移開,改將鎂光燈投向眾人鮮少關注的「非典型」作品,因此特別選擇這些大師在走向抽象、成為藝術經典以前,所製作的具象習作。也就是說,若將藝術家或是某個藝術運動視為一種「品牌」或是「商標」,蔡國強特別著力選擇那些完全出格、不符合品牌精神或是時代邏輯的創作。舉你我皆熟知的西班牙藝術家胡安·米羅(Joan Miró)為例,蔡國強一反對於米羅超現實「品牌」風格的著眼,選而聚焦米羅早期承襲野獸派畫風的創作〈普拉德,村莊〉(Prades, the Village)。類似這樣不符合品牌精神的策劃,一方面梳理藝術大師風格的演變,為其建立更為立體的成長進程,另一方面也展現「非品牌」對於藝術購藏體系的詰問,藉此思考藝術家、學者、經銷單位以及美術館作為一個藝術產業,如何攜手強化一項「官方認可」的品牌意識。

蔡國強的「非品牌」與理查·普林斯的展區,彼此呼應。普林斯發現:古根漢美術館1940至1950年代時期的作品,涵蓋許多抽象畫作,令人咋舌的是,這些出自不同藝術家之手的抽象繪畫,居然有著驚人相似的構圖,更有趣的是,普林斯挖出自己的私人收藏,與古根漢美術館這個時期的作品兩相對照,他發現雖然都是關於同一時期、類似藝術家的創作,兩者之間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覺表現,在在顯示典藏的「品味」全然因人(決定者)而異,而機構與學界的品味,卻諷刺地成為「正統」的代名詞。

而珍妮·霍爾澤的研究反映近年對於女性藝術家權益的討論,她發現古根漢館藏中女性藝術家藏品出乎意料外的豐富與多元,這些藏品包含多位女權主義藝術運動的關鍵人物,例如以黑白雕塑著名的路易絲·奈維爾森(Louise Nevelson)、擅長探索女性視角的露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影像世代概念藝術家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和以自拍聞名的欣蒂·雪曼(Cindy Sherman)等傑出女性藝術家。

犀利的朱麗·梅雷圖則思考藝術家如何通過藝術創作回應政治與社會的動盪,以非西方、非白人、非男性的觀點為出發,企圖彰顯創作者個體經驗與集體文化創傷之間的對話。凱莉·梅·維姆斯將展區視為一個寓言,僅選介以黑白兩色為基底的作品,暗指古根漢的收藏長期缺乏「有色」藝術家的現象。陳佩之則以「沐浴者」這項近代藝術史常見的視覺母題為發想,進一步思考「水」作為象徵,蘊含對於洗滌昇華以及時間流逝的想像。


機構外的視角

古根漢美術館的發展歷史是兩次世界大戰以降,紐約文化界的縮影,機構乘載了時代的精神,時以私人贊助挹注時代、時而以典藏品的擴充回應時代、甚或成為時代檢視與挑戰的對象。創館以來首檔藝術家操刀的典藏實驗展《藝術執照》,允許機構以外的聲音進入體制,透過藝術家的閱讀,照亮了在傳統展覽策劃邏輯和藝術史研究脈絡中,長期受到冷落的觀點。

六個主題策劃適切捕捉了時代的脈動,一來反映了典藏品作為時代鏡像的經典定位,二來提綱挈領地抓出超越斷代限制的普世議題,也讓這檔實驗典藏展,將古根漢的機構歷史和收藏品味的沿革,由時光膠囊中解放。

美術館透過六位藝術家的眼睛,為古根漢的典藏脈絡帶來了有別於以往的閱讀,宏觀地照映到藝術世界對於「價值」與「品味」歷久彌新的思辯,進一步為大眾揭示機構典藏系統中的盲點。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