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淺探英國影響力與海外文化策略邏輯

以「創意中亞」高峰論壇為例


初刊於《藝術家》2020年01月 #536

 

文化說服力與南方的崛起

時間回到2014年,一份英國政府針對上議院提出的《軟實力與英國影響力報告》(Soft Power and the UK's Influence)書面回應(Committee Follow-up)中明言,二十一世紀已然見證全球發展向「南方」(Global South)偏移的結構性轉向,「文化說服力」擔任當代社會的軟實力指標,因此民間交流在增強英國影響力的競賽中將進一步扮演要角,補足政府政策鞭長莫及的軟性工作,也就是說民間交流將化身維繫英國全球利益、延續文化影響力的關鍵工具。政府也宣示:在後冷戰文化勢力消長的博弈中,擴大投入資源以期鞏固固有的影響範圍,不僅思考如何將前蘇聯文明區的小國收納進入英國文化認同的轄下,更將努力系統性增進與崛起中國家的常態性交流。

呼應如此的定調,在脫歐前夕,英國文化協會2019-2020年的《企業報告》(Corporate Plan)定出下一階段工作目標:

  • 一、首要延續與歐盟成員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文化教育夥伴關係;

  • 二、積極強化與印度、中國等呈現爆炸成長之經濟體的互動;

  • 三、針對俄國與其週邊國家(前蘇聯盟國),放長線釣大魚,培育與新世代文化領袖的關係網絡和交流機會;

  • 四、針對深陷難民危機的敘利亞以及政體不穩的中東、非洲、南亞等國,通過文化往來促進社會穩定與安全;

  • 五、為英國的青年開拓國際交流的機會。

中亞地緣政治光譜

「創意中亞」(Creative Central Asia)高峰論壇就是在如此的結構下產生的交流活動。中亞涵蓋南至阿富汗、北抵俄羅斯、西至裏海、東到天山山脈的廣袤區域,包含前蘇聯轄下的五個小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與烏茲別克,此五國屬於蘇俄解體後於1990年代脫離加盟獨立的國家,文化上除了俄羅斯長期的影響外,也是游牧、波斯(伊朗)、伊斯蘭(土耳其與阿拉伯)等不同文明的十字路口。其經濟發展如同國家歷史,相對年輕,卅歲以下人口高達勞動力總數的六成,具有龐大、教育程度不低的年輕工作力,具備轉型知識經濟的要素。然因其豐富的礦產及自然資源,由蘇聯時期開始,中亞即被當作石油、天然氣、稀有礦的輸出倉庫,長期依賴以天然資源驅動的單一經濟結構,也促使政府不斷找尋將經濟多角化的可行方案。

國內與區域經濟連動的產業結構,讓五國頗受全球油價波動牽制,美國與歐盟對於俄國的經濟制裁和中國近年成長趨緩,更是雪上加霜。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中亞區域引擎哈薩克於2016年跌入經濟成長的低谷,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外出至高經濟發展的阿拉伯原油輸出國打工的移工回流,造成國內以年輕人為首的龐大失業人口。在蘇聯文化退出、還在找尋本國文化認同的當口,右翼排外極權政體以及伊斯蘭文明的璀璨常成為形塑認同時的皈依,而長期失業的青年人口亦極為容易成為宗教與政治極端化的標的。

創意產業:知識經濟的潛力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創意產業是全球成長最為快速的產業,也是雇用卅歲以下年輕族群最多的一個領域。廣義的創意產業以知識經濟為基礎,包含除了藝術文化外的「泛創意」支援體系。以哈薩克為例,若綜觀文化觀光、建築工藝、廣告出版、IT設計、電視電影等領域,其廣義創意產業的經濟規模已超過房地產與商業服務的個別貢獻,遠景可見一斑。

創意經濟的前景,也成為「創意中亞」高峰論壇的王牌。活動將獎掖創意產業主打成為有效升級至知識經濟的便捷法門,一來透過文化梳理主動建構新的國族認同,二來幫助青年人口投入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減少衍伸的社會問題,長期來說也能達成產業升級與有效多角化的目標。

2017年起,為期三年、一年一會的「創意中亞」前導計畫,功利一些的說法,就是鋪墊下「創意解藥」的過程。每年廣邀近百位來自中亞的業界領袖,英國方面亦組成產官學研代表團,雙方分享實踐案例,簡報佐以數據導向的研究分析,一同繪出中亞創意產業發展現況的光譜,並進一步討論若要支持產業成長中亞各國所需的人才和下一階段發展方向,期望建立起量化效益研究的範本,有助評估文化政策的資源投入與成效。

除了案例分享與數據分析外,活動主打行動取向的工作坊,邀請與會者一起腦力激盪,在可行的範圍內,為各國創意經濟的發展制定出短中長期的目標和計劃。其中,吉爾吉斯代表團於第二年的工作坊提出返國舉辦一場名為「文化革命」的藝術快閃,與會成員在會議結束後持續討論,並於2019年付諸行動,集結逾50個單位的自發參與,串聯超過百場活動,吸引多達萬人的參與。

文化的競技場?

此次與會,筆者觀察到一項以語言、資本、商品為首的「影響力消長光譜」:首先,中亞作為俄國固有文化影響區,五國人民跨國溝通時仍以俄語交談,會議通譯亦以俄、英雙語進行,中亞人民在選擇海外研習進修地點以及引進專家經驗時,考量經濟、距離以及文化關聯性,仍以俄國為首選。至於地理和歷史疆域緊鄰中亞的中國,近年在文化外交上同樣卯盡全力,祭出優渥的獎學金,期望吸引中亞學子至二三線城市大學學習漢語,中國製造印有簡體中文的民生物資也大舉進入中亞的商場與家戶。韓國看準當地的天然資源與商機,不僅政府相互簽訂合作備忘錄,民間如同三星、LG等財閥也積極贊助藝文活動拓展家電市佔。

平心而論,前導三年的「創意中亞」論壇,難能可貴地將五國成員全數匯集,套一句烏茲別克文化部轄下藝術文化基金會教育部門主管的話:

「我們很懂得和西方合作,但不知道怎麼和我們的國人以及鄰居合作」

許多與會的中亞產業人士亦多次提及區域間從未見過若此規格和深度的活動,的確促進了區域內公私領域的互通。英國文化協會作為召集單位,也漂亮地將英國的文化經驗抬升至思想領袖的高度,為英國長期的文化輸出埋下種子。

「創意中亞」論壇描繪出中亞文化社群的「想像共同體」,以英國為領頭羊,鼓吹五國國內、區域間、國際間的產業交流與經驗傳承,也在保守右翼崛起、國際關係瞬忽萬變的現下,透過知識與技術轉移,在公部門和民間佈下長期友好的盟友,期望有朝一日,中亞經濟規模足以邀請外國展演團隊、專家學者的時候,能夠首要考量英國,並於區域學子負笈深造時,將英國視為首選。

對於主張「為文化而文化」的朋友來說,如此目的明確的戰略可能過於功利,但或許,國際文化策略在區域政治中,從來就是各國競逐的關鍵戰場,文明認同的形塑,也成為資本與國家機器動員時,隱身幕後的政治工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