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十九世紀巴黎的附庸風雅與影像「造星」的開端: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與巴黎文化群星的美好年代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08月 #143

 
「展覽追溯了今日大眾生活相當重要的一環:名流文化與影像的力量。」

— 海倫‧伯漢(Helen Burnham)波士頓美術館策展人

巴黎是十九世紀末歐陸夜生活與時尚娛樂的中心,紅磨坊、大腿舞、馬戲團、大樂隊、夜總會、歌劇院、咖啡廳、賽馬、百貨公司,集一切風雅之大成;芭蕾舞伶、醉漢、流鶯、酒保、情婦、騎師,貧窮痛苦與即時享樂同行。

在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現正展出的《土魯斯—羅特列克與巴黎的明星》(Toulouse-Lautrec and the Stars of Paris)展覽,與全美最早成立的圖書館波士頓市立圖書館合作策畫,集結了兩館鮮少對外公開的平片作品珍藏,向哈佛大學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和多個私人收藏單位借調,呈現約計兩百幅的創作,透過這檔主題展覽,以法國藝術家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作品為軸線,搭配時人的攝影紀錄、音樂唱片、時尚配飾、近期完成修復的舞蹈影片等珍貴檔案文獻,為觀眾譜出了一幅十九世紀巴黎娛樂生活的豐富風景。

世紀之交的巴黎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巴黎見證了前所未見的社會、經濟與科技的革新。1853年為分水嶺,城市規劃師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受拿破崙三世委任,大刀闊斧地將巴黎由一個中世紀的城市轉變為一個近代都會。

在奧斯曼的指導下,街區被大批大批的拆除和整建,巴黎街道兩旁搭建起新式的辦公空間和公寓,妝點上你我今日熟悉的寬廣大道、公園造景、廣場雕像、船塢等市景。

同一時期,巴黎近郊成為工業重鎮,巴黎以交通為首的基礎建設也展開全面的翻新,道路、火車路線由首都向外輻射,進而讓都會與近郊(乃至全國各地)的連接更加緊密。

世紀之交不僅見證了都會的轉變,也伴隨著產業的交替,歐洲逐漸由早期和土地緊緊扣合的生產模式轉向工商業主導的近代經濟模型,這樣的轉變也將巴黎近郊變成了工業的重鎮。

就這樣,在交通建設齊備、城市更新、工商業繁盛的舞台序幕下,巴黎也正式登上歐洲商業、文化的中心。

夜夜笙歌的「燈城」

日間的巴黎車聲隆隆,馬車與現代火車並肩齊步,百貨公司、公園綠地,成為時下婦女仕紳熱門的交誼場所。夜間的巴黎則搖身一變,拜逐漸普及的電力之賜,讓花都換得「燈城」(City of Light)的浪漫美名。

其中,位於城中崎嶇山地的蒙馬特,是著名紅磨坊的所在位置,也漸漸成為享樂天堂的代名詞。這個波西米亞生活的重鎮,匯聚了貴族、工人、文人、表演者,不僅吸引法國各地人們的注目,更驅動歐洲各界的重商富賈、名門雅士的好奇心,無不渴望前來巴黎這個不夜城,一窺新興娛樂的堂奧。

人潮由鄉村、近郊向巴黎這個大都會遷移,社會流動打散了傳統階級的嚴謹分層,各式的人們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在這擁擠熱鬧的大都會產生水平和垂直的流動與融合。

機械取代部分的人力,人力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由綁定轉向疏離,「閒暇」開始造就一批新的「有閒階級」,這些有閒暇時間、有能力旅行的人們,夜晚有了電燈照亮,開始有了多於以往的時間需要填滿,「娛樂」也成為排遣閒暇時間的良伴。

現代宣傳手法:群星環繞,影像造星

隨著社會由製造主導轉向消費驅動,百貨公司專櫃的興起也促生了廣告業的發展,四處發送的傳單、海報,宣傳著最新的娛樂節目、時尚的服裝造型,這家商店盛大開張、那家店面推出了具備高性能車鍊的新款腳踏車。

一張張於巴黎街頭的海報,大街小巷如同壁紙一般的張貼,整個城市都是布告欄的宣傳方式,塞滿了鋪天蓋地的海報牆,這種類型的宣傳形式時至今日仍可在威尼斯、香港的街頭看到。

而這些的海報不僅在舞廳和城市各處張貼,也可依照業主要求,比照如同今日的移動式看板,綁在一台立著木板的輪車上,在城市中推來推去增加曝光。

畫報中的星光熠熠

伴隨新興娛樂的風行,「名流文化」也成為一項相當近代的都會產物。

十九世紀的巴黎隨處可看見如同今日一般明星群像鋪天蓋地的宣傳現象:照片、印刷出版品、期刊插畫、海報滿布全城,這些視覺影像作為現代廣告,不僅提供娛樂新訊,更於宣傳節目的同時,以影像塑造了名流的明星光環,推廣一種時興的生活態度。海報刻劃出一個個豔光四射的形象,將這些明星人物推上炙手可熱的社交舞台,成為影像結合廣告,成功行銷娛樂生活、塑造人物性格的早期案例。

價格友善的平版印刷,作為一個相對新穎的技術,從設計、製版到大量刊製,不僅過程快速,能夠妥善捕捉娛樂節目、消費性產品走馬燈般推陳出新的速度,更能夠將時效、現場感和大量傳播的效益集於一體,成為宣傳廣告的最佳管道。

土魯斯—羅特列克集結現今的平面設計師、插畫師、社交活動攝影師的角色於一身,運用具感染力的色彩與線條,透過平版印刷這項新興、時效性高的媒材,捕捉這個娛樂新時代特有的社會景觀、肢體語言以及人物關係。

除了於紙上作畫轉印製版的標準作業方式外,土魯斯—羅特列克更時常於版畫的印刷石板上直接作畫,增加時效性並帶來不同的實驗效果。除此之外,土魯斯—羅特列克更為這項技術帶來許多技法的革新,透過揉合日本木刻版畫、影劇劇場等不同領域的創作技法,將平面版畫這項媒材帶向新的高度。

土魯斯—羅特列克的畫筆捕捉的神韻不僅唯妙唯肖,更將明星們推向職業生涯的高峰,宣傳海報在展出之列的巴黎著名紅磨坊舞者珍‧艾弗兒(Jane Avril)曾說:

「我所享受的名望都是拜他(土魯斯—羅特列克)所賜,一切都源於他為我創作的海報。」

可見土魯斯—羅特列克畫報的宣傳效力以及影像所造成的轟動現象。

出生與養成

土魯斯—羅特列克出身於1864年法國南部古老富裕的世家大族,自小在家族旗下不同的莊園長大。土魯斯—羅特列克父執輩中的多位尊長為業餘畫家,他自幼耳濡目染開始習畫,擅於油畫、木版畫、水彩等多種藝術表達,十八歲搬到巴黎進修繪畫。

到了巴黎以後,他很快的對於傳統學院派的風格和理論產生排斥,開始對於同時期的畫家和實驗技法產生極大的興趣,如同本次展出之列的法國後印象派大師艾德加‧竇加(Edgar Degas),不論是在選題、技法上皆影響土魯斯—羅特列克深遠。

憐憫與關懷

土魯斯—羅特列克喜歡通過簡單的線條、暈染的色塊,以誇張的服裝、舞台燈光倒影出的輪廓,藉以勾勒人物的代表性特色,筆下充滿幽默。他在巴黎時與出入夜總會、酒吧、妓院的朋友相當友好,在描繪聲光娛樂的享受之餘,也對於極樂背後貧困的底層都會工作者傳達出相當的憐憫。

土魯斯—羅特列克天生的骨骼發展不良導致行走艱困,成年後身高仍不足155公分,這些特殊的背景讓他總有一種局外人的感慨。骨骼的問題讓他需要長期仰仗拐杖來行走,疼痛讓他酗酒,晚年家族更將他送至精神醫院治療,最終無果,土魯斯—羅特列克逝世於1901年,享年僅三十六歲。

他短暫的生涯創作不輟,共計創作了多達三百多件的版畫和海報、七百多幅繪畫、近三百件水彩作品,以及高達五千多件的紙上繪畫。

土魯斯—羅特列克身處後印象派的法國巴黎,不僅商業上成功,也多次透過獨立沙龍展出,廣受當時藝文界的認可,於生時即頗富盛名。啣著銀湯匙出身富貴人家的他,家族長期資助他在巴黎的波西米亞生活,與梵谷等同一時代掙扎謀生的藝術家相比,經濟社會境遇迥然不同。

浮華世界的倒影

《土魯斯—羅特列克與巴黎的明星》一展極盡所能的透過正面描繪和側面紀錄烘托十九世紀末葉的巴黎,在消費主義逐漸盛起,現代科技帶來便利與進步的「世紀之交」(fin-de-siècle),如何崇尚享樂主義,描寫日夜生活的浮華與靡爛。

展覽分為五個章節,致力刻劃土魯斯—羅特列克身為一名熱衷社交娛樂的藝術家,與同時期的社交名流交好,作品生動細膩的描摹出當時的社會氛圍。展覽除了土魯斯—羅特列克的平面版畫、海報等大量創作外,也呈現時人的作品,提供十九世紀巴黎社會的側寫,包含你我耳熟能詳的印象派畫家竇加、法國藝術家皮埃爾‧博納爾(Pierre Bonnard)、美國女畫家瑪莉‧卡薩特(Mary Cassatt)、美國旅外傑出肖像畫家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等的作品都在展出之列。

展覽以土魯斯—羅特列克的首件宣傳海報作品〈紅磨坊:嘴饞〉(Moulin Rouge: La Goulue)揭開序幕。這張海報由紅磨坊委任製作,用以宣傳紅磨坊最新的娛樂「夏育舞」,夏育舞與康康舞相比,更為腥羶露骨,〈紅磨坊:嘴饞〉海報即捕捉了一位位慕名前來的男男女女,服裝各異,好奇的圍著一位將裙子踢的天高,露出底褲的舞者,在在將紅磨坊惡名昭彰的節目對於腥羶和情慾的追求表露無遺。


社會的側寫

展覽接續分為五個子節:(一)、「創意的一生」(A Creative Life)一章首先介紹土魯斯—羅特列克的生平,並透過細數他每日經歷的日常,藉以烘托以土魯斯—羅特列克為代表的藝術家,於十九世紀巴黎的典型寫照。

展覽以土魯斯—羅特列克典型的一天側寫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出世紀之交的巴黎時人的日常生活與享樂:典型一天包含與母親共同用餐,在蒙馬特工作室繪畫,於平面版畫工作室看印,有空則到朋友的攝影工作坊晃一晃。平時白天流連於咖啡廳,夜間輾轉在現場演出、歌劇院、紅磨坊之間。時而下榻妓院,瘋狂追逐賽馬與競技腳踏車的速度和刺激。

(二)、「巴黎的日與夜」(Paris by Day and Night)一章以土魯斯—羅特列克創作的廣告海報為楔子,選介同儕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和攝影紀錄,進一步為觀眾烘托出一個聲光、影像鮮明的巴黎。

幕前幕後的眾生相

(三)、「幕後」(Behind the Scenes)一節則聚焦土魯斯—羅特列克最為經典的作品系列〈她〉(Elle),藝術家以細膩敏感的觀察,刻畫出一幅幅時代女性的模樣。

如同許多同時期的藝術家同儕,土魯斯—羅特列克將他長時間下榻巴黎妓院時的觀察,轉為創作,摹寫出一幅幅親密又平凡的景象,入浴、梳妝、進食等一幕幕場景,烘托出當時享樂主義至上、盛行一時的性工作者、情婦與高級伴遊的日常。

(四)、「秀場」(The Show)一節選介了土魯斯—羅特列克繪畫中明星的表演場面,場景描摹誇張的舞台效果與服裝造型,例如來自愛爾蘭的女歌手瑪莉‧包福(May Belfort)具代表性的娃娃裝造型,如同你我現在想到鳳飛飛,腦中必然浮現出一頂帽子的聯想印象,這些宣傳工具有效的將明星的標誌性形象深深烙印在當時的觀眾心中。

(五)、「明星」(The Stars)聚焦六位瘋迷一時的典型社交明星:包含一位歌舞表演者、兩位紅磨坊舞者、一位歌劇表演者、一位夜總會老闆與表演者,以及一位集演員、畫家與雕塑家為一身的多棲名媛。

這些土魯斯—羅特列克筆下的名伶與時杰,各各風華絕代,才華洋溢,他透過畫筆勾勒出人物特質以及代表性的服飾外貌,向當時追逐夜生活和時興潮流的巴黎人們,宣傳這些名流明星們的特有的生活態度。

浮華世界的縮影

《土魯斯—羅特列克與巴黎的明星》透過土魯斯—羅特列克的一張張海報,鮮明的描繪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出的巴黎的社交娛樂生活。展覽搭配音樂曲目、紀錄影像和珍貴的修復短片等輔助性文獻,不僅呈現了土魯斯—羅特列克慧黠幽默的創作風格,亦生動的捕捉了不夜城巴黎幕前幕後的人物群像。

這樣的社會氛圍是大時代轉變的鏡像,一來直接緬懷世紀之交的即時行樂與享樂主義的風華絕代,也同時帶領觀眾思考於消費主義興起、娛樂日興月易的名流現象中,「影像」作為宣傳媒介在「明星塑造」時起到的關鍵作用。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