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幽默在敲門:南倫敦美術館舊消防局裡的藝術再生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01月 #136

 

在這個訊息轟炸的時代,手機無時無刻不在推送世界各地的動盪訊息,此時東南亞的空中浩劫,兩分鐘後中美洲的難民,一下子歐洲的政治情勢,令人喘不過氣……如此讓人應加不暇的國際局勢,使得日常生活也多了股壓迫的沉重感,甫於英國南倫敦美術館(South London Gallery)下檔的《敲敲門:當代藝術中的幽默》(KNOCK KNOCK: Humour in Contemporary Art),以當代藝術中的「幽默感」(Humour)為題,探索「喜樂」與「笑果」在當代藝術中的各類呈現與肇始,不僅期望透過展覽為這個日趨嚴肅的世界帶來一抹笑容,同時也替美術館旗下新成立的空間「佩卡姆路消防局」揭開序幕。


南倫敦美術館隱身百年消防局的全新空間

《敲敲門》一展占幅橫跨南倫敦美術館的兩個空間,包含舊有的主要展廳,以及今年九月方成立的「佩卡姆路消防局」全新空間。

先說說這大有來頭的「佩卡姆路消防局」,它建於150多年前的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時期,共計三層樓,是倫敦市至今可考的最早以現代消防為目的所興建的功能性建築,於1991年被英格蘭遺產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列為二級保護建築。消防局設計採用維多利亞時期英格蘭室內常見的歌德建築風格,一樓挑高作為消防車與機具的存放空間,二、三樓則作為消防人員辦公,與眷屬的居住空間。

這棟百年消防局服役至一戰後的1925年,並於新式消防局在舊址隔壁成立後,正式功成身退。退役後被香腸製造公司買了去,作為工廠和辦公室使用,也在此之後經歷了一段閒置荒廢的低潮日子。

所幸位於佩卡姆路的百年消防局獲得英國以資助全國藝術文化聞名的公益彩票「遺產樂透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的重金支持,並加上倫敦市長以及英格蘭藝術委員會的大力加持,結合地方政府期望藉由社區營造創造工作機會的振興政策接軌,方得以改造成功,一躍成為南倫敦美術館的全新展覽空間,於今年九月對外開放。

這個令人振奮的整修與擴建計畫讓南倫敦美術館的使用空間整整翻漲了一倍之多,除了整修營建消防局空間外,也藉機將舊有的空間好好整頓了一番,呈現新的展覽場地、文獻區、共享廚房、教育空間,以及藝術家工作室等一系列綜合空間。

為慶祝新展廳的成立,南倫敦美術館館長瑪歌‧海勒(Margot Heller)邀請到知名藝術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共同策劃了揭幕展《敲敲門:當代藝術中的幽默》,透過36位藝術家的作品,剝開「幽默感」作為藝術母題的開端,進一步爬梳喜感作為創作手段在當代藝術裡的應用。

《敲敲門》一展囊括繪畫、插圖、拼貼、攝影、錄像、雕塑等各種媒材,探討在喜感的大框架下,當代藝術有哪些呈現的形式與策略。展覽充滿各類模仿、反諷、視覺雙關、圈內笑話,以及令人發噱的標語式金句,通過多重對照,展覽也慢慢挖掘,在這樣看似笑鬧的形式背後,幽默感成為指涉創作者和觀者內心感知的指標。

笑果為調劑

幽默感作為議題切入觀點相當新鮮,幽默感在你我日常生活當中時常扮演相當重要的調劑角色。大家應該時常碰到以說笑話來解決令人尷尬的場合,或是透過玩笑的語氣將難以開口的話題提出的情形。可見喜感常作為現代人溝通令人不悅或是消化難以下嚥的情緒的解套方法,也通常用以隱射更為黑暗的實際情況。

也能想見幽默感和玩笑,自然而然也成為藝術領域長青的創作手法,藝術呈現中不乏以各種「笑果」,不論是搞笑的喜劇、諷刺大眾文化,或是挪用卡通等等的呈現形式。

由十八世紀開啟的諷刺漫畫,到達達主義杜象指稱小便盆為噴泉的荒誕,到後來安迪‧沃荷(Andy Warhol)大量重複性的刻意消費再製,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感是貫串二十世紀藝術洪流的母題。

幽默感於當代藝術的發端

熟悉歐美文化的朋友多少都有聽過電影中常見的老笑話梗,笑話通常以人物A向人物B說道:「Knock Knock」(敲敲門,叩叩叩)作為開頭,人物B便會自動自發的說出:「Who’s there?」(是誰在敲門?)接續下去,笑話情節通常按照說笑話者後續的段子做出衍生變化,這樣的「敲門笑話」有點類似台灣以小明、小華做為冷笑話人物角色的使用邏輯,只要聽到「敲敲門,叩叩叩」,就如同小明、小華角色一出場,大家立即能夠理解這將會是一個冷笑話。

「敲敲門」這類笑話目前可考究的鼻祖來自莎士比亞十七世紀的經典劇作《馬克白》中的「喜劇調節」(Comic Relief),也就是透過一些無厘頭的笑料,作為緊張劇情的氣氛調節,加入一些滑稽的搞笑片段,給予觀眾消化情緒的機會,也讓後續的劇情更加跌宕。這類的「喜劇調節」手法,一直延續於各類具情節的藝術形式之中,在劇場、電視、小說中的使用歷久不衰。

1975年普普大師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enstein)設計了他經典的「敲敲門」海報,標誌了他脫離抽象繪畫,轉而以卡通圖像嘲弄保守繪畫形式的前衛道路,《敲敲門》一展也以李奇登斯坦的這組「敲敲門」海報作為開頭,除了向經典致敬外,更藉以思考卡通、動畫作為嘲弄手段在當代視覺語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覽中亦可看到幽默感常常作為女性主義藝術家的反動武器,美國藝術家琳恩‧赫斯曼‧麗森(Lynn Hershman Leeson)於七Օ年代創作一系列諷刺主流社會對於女性刻板印象的作品也在展出之列,並與莉莉‧范德斯多柯(Lily van der Stokker)的繪畫相互輝映,機智的以「我們也販售襪子」(We also sell socks)的標語,反諷男性為主導的藝術市場常態。

介入社區

秉承南倫敦美術館「將藝術帶進南倫敦」的宗旨,《敲敲門》展覽不僅完全免費,展出名單更涵括許多國內新銳藝術家,以及首次於倫敦展出的國際藝術家,美術館搭配展覽,更籌劃了多樣的教育工作坊和公眾活動,並透過委任新作,將新銳藝術家與藝壇知名巨擘並置,提升新秀的國際地位,創造與藝術史的重新對話。

其中一項《敲敲門》委約的新作,以公共藝術的型態和南倫敦的城市景觀結合,延續了美術館與當地地產物業長期合作的藝術教育計畫,邀請到三位國內外藝術家,為美術館鄰近街區製作公共藝術作品。

搭配這次《敲敲門》展覽,潔西‧布楠(Jessie Brennan)創作了一件以文字為基底的作品,裝置於鄰近街廓的屋頂上;巴辛‧馬格迪(Basim Magdy)則與當地的孩童合作,共同改造了美術館的兒童空間;蓋比爾‧萊斯特(Gabriel Lester)色彩紛呈、類似欄杆的雕塑,於展覽期間佈滿了美術館附近的滿街頭巷尾,讓藝術由美術館的白牆中走出,延伸進入城市的肌理。

呼應這樣社區介入的精神,美術館更搭配展覽加碼推出一項全新計畫「我們的證據」(Evidence of Us),以當代藝術的視角梳理、記錄在地歷史,藝術家羅瑞‧皮爾艮(Rory Pilgrim)於展出期間在消防局屋頂放映一隻帶有記錄性質的影片,深刻的記敘了鮮少被關注的小人物歷史,訴說那些貫串南倫敦近代歷史的故事,那些屬於守望的社群,流動的移民,還有被隱藏的戰爭與科技的故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