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殖民、創傷、療育:《卡德‧阿提亞:情感博物館》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06月 #141

 

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呈現藝術家卡德‧阿提亞(Kader Attia)個人展覽《情緒博物館》(Kader Attia: The Museum of Emotion),是阿提亞第一檔在英國的大型個人主題展覽,由館長雷夫‧拉格夫(Ralph Rugoff)操刀,展覽包羅裝置、雕塑、攝影及動態影像,具體而微的梳理過往二十載以來,阿提亞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命題:殖民國家如何形塑西方霸權對於非西方文化/「他者」的描寫,藉由嘲弄殖民體系集大成的民族誌博物館展示體系,試圖撼動不均等的社會話語和權力結構。

雙重社會角色:藝術家VS社會運動者

阿提亞曾於2016年獲得法國最具指標性的當代藝術獎「杜象獎」(Prix Marcel Duchamp)。生於巴黎近郊,阿提亞的父母皆為北非前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後裔,他自小成長於阿爾及利亞和巴黎的北非社群,原生家庭經歷六O年代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的血腥與掙扎,也讓身處法國(殖民)和阿爾及利亞(被殖民)光譜兩端的阿提亞,同時對於殖民與被殖民經驗兩極化的集體記憶感受深刻。

獨特的成長經驗讓在法國與西班牙完成哲學與平面設計學位後的阿提亞接受徵召指派,前往剛果服兵役,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開始以更宏觀的視角思索統治者與被宰治者、殖民與前殖民地之間的結構性權力關係。

截然不同的文化影響,讓阿提亞開始於作品中反思西方霸權對於非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時常於作品中加入非洲民族物件,以拾得物、拼貼、雕塑、裝置、攝影、多媒體影片等形式,凸顯跨文化社群對於殖民經驗的思考,凸顯西方視野對於非西方文化的「物化」和「獵奇」觀點。

同理與詰問

藝術家的成長與養成背景對於他的創作表達影響至深,阿提亞在過往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曾提到:

「如此的成長背景,讓我對於那些處在『中介空間』(in-between spaces)的人們,相當感興趣,這包含了那些實體的、地理上的,以及知識層面上的(中介經驗)。」

對於中介社群的關注也順理成章的成為阿提亞作品中歷久彌新的關懷,他透過並置的手法,將兩項不同社群經驗的物件同框,首先邀請觀者運用自身的既有認知和情感進一步體察熟悉的價值或物件,於此同時,透過並置,阿提亞呈現光譜另一端具衝擊性的物件,間接引發相反情緒的產生,導引觀者進入與自身文化認知截然不同的體驗。

透過這樣的雙重導入,一來確認、另一來引導觀者詰問過往對於世界的認知;一頭看到對於光榮霸權和跨地域身分認同的執著,另一頭描摹被物化、強迫接受的被侵略者的觀點,將目光帶到主流社會鄙夷的移民、跨性別工作者等尖銳議題,彰顯邊緣社群的離散和凝聚。


中介經驗的張力

延續對於中介社群經驗的探索,阿提亞在兩千年前後將關注視野帶到另一個於法國尋求庇護的阿爾及利亞社群——「跨性別者」。在伊斯蘭教勢力於阿爾及利亞社會的影響逐步攀升的當時,社會風氣越趨保守,跨性別的行為不僅危險,更可能造成自身生命的危害,這些被迫離開原生社群、前往他方尋求庇護的跨性別者常處在新世界的貧窮線邊緣,而阿提亞這一系列的攝影系列作品,捕捉了巴黎北非跨性別社群的日常,將社群經驗陽光化,企圖啟發社會重視,影像中傳遞故事主人翁雖生活艱苦仍豔光四射的日常,展現社群間相互扶持,友誼堅定,充滿愛、勇氣與歡樂的意象。

這批影像於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受到藝術社群極大的回響,阿提亞國際見光率隨之水漲船高,給予他更多機會透過藝術刻劃經歷創傷的社群,也促使他進一步思索「傷痛與療育」的表達,在原有的後殖民文化認同探索脈絡中,加上另一層的細膩。

這一批跨性別者日常生活的攝影作品,也被包含在此次海沃德美術館主題展之列,這組作品〈著陸點〉(La Piste d'atterrissage (Landing Strip))展示一張張輸出的照片,不假裝飾、不帶框的貼在展場牆面上,如同一張壁紙或家中的海報一般無奇,兩相對照之下令畫面中的俗麗和生命力更加彰顯。

霸權視角的獵奇與扭曲

2012年阿提亞以〈東方到超東方的修復〉(The Repair from Occident to Extra-Occidental Cultures)進一步視覺化西方殖民視線對於非西方文明的型塑,男性面孔的半身木雕刀痕清晰粗魯,如同遭到刀吻而扭曲毀損的面容,各類獵奇的民族誌、戰爭紀念物雜陳,與帶著黝黑大理石質地被精緻打磨、刻意展現女性肉體美感的頭像雕塑形成強烈對比,征服的慾念橫流,面相兇惡,透過看似理性科學的民族歸類研究,將殖民軌跡以及被宰制的對象打造成一種歷史的必然。

阿提亞2013年作品〈丈量與控制〉(Measure and Control),延續對於西方殖民霸權企圖透過建構「科學知識」來定義「他者」在認知界中得以被理解的方式的主題,展廳內建置了一個在自然史博物館常見的玻璃展櫃,展櫃框住了一隻獵豹,一只木雕面具,一張黑白相片呈現了一名身著紳士學者服飾的白人男性手中抱著一隻幼豹,烘托征服者貶低的態度,以及如何藉由現代化的科學度量,試圖透過歸類、擁有,以達馴服、眷養的慣用手段,作品以獸喻人,道出被殖民者被「動物化」的難堪。

創傷與治癒:二元切割中的灰色地帶

除了後殖民母題,《情緒博物館》展覽亦收羅了阿提亞一組圍繞著「修復、治癒」概念的作品,具體檢視藝術家對於個人乃至於集體「創痛」的思考,以兩層寓意同時思索生理性以及象徵性的創傷。

阿提亞這個系列的作品既深刻又詭譎,時常挑戰觀者對於成規的定見,透過碰撞,更細膩的觀看關於健全/殘敗、真實/人工修復、歸屬/他者等二元分類之間的灰色地帶。

這一系列探討修復的作品,全面展現了阿提亞實踐的「研究取向」,看出藝術家透過訪談、文獻研究等給予作品深度的作法,他常於前期作業時與不同領域的實踐者交流,汲取傳統治療師、神經學家、精神分析師、哲學家、民族音樂研究者、外科手術人員以及曾受過創傷的患者等對於創傷和療育的看法。

縈繞不去的創傷

阿提亞2018年近作複合型錄像裝置〈改變中的邊界〉(Shifting Borders)以三組錄像與多件雕塑組成,紀錄了一系列與南韓、越南等地逃離暴力政權生還者的訪談,探索亞洲社會中那些具「薩滿/巫覡」(Shaman)社會角色的「療育者」,在非主流西方的傳統文化裡所扮演的精神治癒角色。

〈改變中的邊界〉裝置呈現與人形比例相仿的魁儡下肢,一副副被移除了上身的下肢,一腳男鞋一腳女鞋,如同游移不去的魂魄,掛坐在一張張的椅子上,展場中間大型螢幕上播放著一段段個人創傷與治癒的訪談,分享者端坐,像是填充了那一雙雙磨損拼湊的人偶雙腿,跛足的拖著滿是故事的軀體。這些如同傷者幻肢的雕塑,上半身乘載的可是你、或是我的創痛,諭示創傷發生的時間雖已遠離,卻如鬼魅般縈繞不去。

同理和修補

《情緒博物館》精彩的概括了阿提亞至今的實踐,海沃德美術館館長雷夫‧拉格夫精準的評論:

「卡德‧阿提亞(Kader Attia)是當今最有趣和最具說服力的藝術家之一,阿提亞藉由扮演精明的歷史學家、考古學者、人類學研究者、民族學者以及社會政治評論家的多重角色,拓展了今天作為『藝術家』能夠意味著什麼的界限。阿提亞的實踐探索了諸多普世永恆的議題,包括移民、性別、邊境政治和西方遺留未散的殖民現象等,為日益兩極化的社會做出寶貴的貢獻。阿提亞的實踐觸動人心,挑戰固有思維,為(傷痛)的『修復/修補』揭示了全新的可能。」

《情緒博物館》一展如同名稱所示,藝術家希望藉由展覽引導觀眾重新思辯藝術及視覺語言召喚、操控你我情緒的感染力,這樣的感染力如同廣告、政治宣傳等時常遭濫用的視覺意象以及被刻意營造的分裂和導引行為。阿提亞希望觀者藉由擁抱自身被引發的情感,進一步有意識的體察所被激起的情緒,不論是喜悅、噁心、憤怒、悲傷或是仇恨,藉由情緒的促發能夠更有意識的思考這個觸發的過程。這樣的作法附與美術館身為知性思辨場域以外的其他可能,讓參與體驗心腦並重,更全面的捕捉藝術的感染力,最終期望透過以情感訴求轉變每一位觀者對於世界的既有認知,換位思考,對於他者能夠多一分同理。

或許,這個日益分歧、充滿創傷的社會,還有一絲修補的可能。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