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突破的瞬間

初刊於《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04月 #139

 

1958年,義大利半島二戰後區域經濟全面復甦,一派欣欣向榮;同一時期,鐵幕兩頭冷戰與核武競賽讓全球的緊張關係處於前所未見的高峰,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手起刀落,俐落地在單彩的二維畫布上打開了一個蟲洞,那一刀,陽剛、些許暴虐,破壞了原有的空間結構,激進地拓張了收斂的平面,並在突破緊繃氛圍的同時,灑脫地帶來一絲不確定的狂喜,就這麼樣的,他以「空間概念」(Spatial Concept)系列,在藝術史上插下了封塔納獨一無二的個人標誌。

於藝術家逝世五十週年的紀念性時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布勞耶分館(The Met Breuer)以《盧齊歐‧封塔納:突破的邊緣》(Lucio Fontana: On the Threshold)向這位大師致敬,展覽預計於紐約展示結束後巡迴至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接續展出。

突破的瞬間

《盧齊歐‧封塔納:突破的邊緣》是這位阿根廷裔義大利籍藝術家在美國時隔四十年後的首度回顧展,展覽重新審視封塔納身為戰後巨人對於藝壇的深遠影響,選介藝術家三O至六O年代將近一百件的雕塑、陶瓷、繪畫、紙上作品和環境藝術作品。

他著名的「劃破」(Cuts)手法,成為戰後藝術的代表,大都會這次的展陳由封塔納早期的雕塑為起點,下探至膾炙人口的「空間概念」系列,並以後期突破性的沉浸式環境藝術為終,為封塔納的整體創作思路提供系統性的梳理。

甫於去年由美西舊金山美術館(Fine Arts Museum in San Francisco)走馬上任的新任大都會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因(Max Hollein)說道:

「封塔納激進的將繪畫的平面拓展成為三度空間,他以前所未見的手法震撼了二十世紀的藝術史,為繪畫、雕塑與物件帶來本質上的改變,進而發展成為對於空間和環境的全新實驗。封塔納作為戰後當時歷史、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見證,作品風格受到不同藝術史運動的廣泛影響,再再展現對於階層和常規的睥睨。」

反骨的中心思想

封塔納一生創作不輟,畢生對於平面與空間維度之間的關係,展現了高度的熱誠與興趣。他在四O至五O年代期間撰寫了「空間主義」宣言,主張物質與材料應該受到能量的灌注,通過這樣的藝術形式賦予空間維度與動感。

封塔納這樣的主張,在「空間概念」系列上展現的淋漓盡致,透過穿刺畫布、劃破畫布,進一步將藏納於畫布之下的空間揭露。也在思考觀者觀看體驗之餘,同時操作光線與維度的邊界,試圖開啟三維空間之外的第四個向度,他以極具開創性的理論為後世的環境藝術、行為藝術以及貧窮藝術開立了先河。

傳奇的誕生

封塔納早年跟隨身為雕刻師的父親學習,接受雕塑匠人的專業訓練,提供阿根廷當地居民喪葬使用的墓園雕塑。在初具雕塑技能後,封塔納前往義大利學習藝術,於學院受訓時即展現反學院體制的反骨精神,一戰期間他的雕塑形式與內容皆受到未來主義的影響,開始以黏土、陶土、陶瓷等材料作為創作的基材。

二戰期間封塔納回到阿根廷居住,旅居在阿根廷的時期曾參與大量的前衛藝術運動,於1946年協助建立了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爾塔米拉藝術學校,並與當地開創抽象藝術的前衛團體交遊甚篤,也一度亦於藝術學院執起教鞭。

他在執教期間為了促進學子能夠對於光與空間的介面進行更多的實驗,共筆撰寫了曠世傑作《白色宣言》(White Manifesto),為空間主義打下了概念基礎,宣言鼓勵學人於創作中引進新式科技,主張積極嘗試拓展三維空間以外的第四個空間維度。

系列實驗先驅

封塔納在四O年代末由阿根廷回到義大利的米蘭,直至五十一歲才首次接觸畫布,並由雕塑漸漸拓展創作疆界至平面,展開後來舉世知名的畫布習作,昭示這個階段的里程碑:封塔納首先透過在畫布上穿孔,作為引介光線的手段。

五O年代開始,封塔納以反光材質創造了「石頭」(Stone)作品系列,將玻璃敲碎後重新組裝;其後「油彩」(Oil)系列更藉由油彩濃厚的堆疊,堆砌出如同塊狀的雕塑質地,與歐洲時興的非象主義(Informalism)一曲同工,展現藝術家發乎於情的表現衝動,藉由延展物質的藝術性格,嘗試呈顯物質本身常見質地以外的無窮可能性。

而封塔納膾炙人口的「劃破」(Cuts)系列,則在五O年代後期正式上演,封塔納將畫布塗抹上單彩顏料,並於顏料未乾之前,拿起割刀,在繪畫平面上劃出一大口子,並徒手對裂縫進行塑型。這個系列展開後,封塔納更將長方形的畫布替換為不規則的幾何圖形,以期透過扭曲視覺帶給觀賞時空間感的衝擊。

第四維向度的探索

封塔納不僅早年參與南美洲的藝術運動,更於大西洋彼岸的義大利率先領航,展開「空間環境」系列的實驗,他使用霓虹燈管,極盡所能地操作光與空間在建築層面上的各種限地組合,藉以營造出感官上超越三維的體驗,也為日後的裝置藝術開啟無限的潛能。

為了這次的展覽,《突破的邊緣》更於大都會第五大道上的本館重現了封塔納1951年的沉浸式霓虹燈裝置〈致第九屆米蘭三年展霓虹結構〉(Neon Structure for the Ninth Milan Triennial),並重現藝術家從未於美國展出過的〈紅光中的空間環境〉(Spatial Environment in Red Light)等啟發後世的經典作品。封塔納的這些空間環境裝置,不僅探索作品與觀者之間的關係,更藉由一次又一次對於空間的實驗,提出體驗周遭維度的替代可能。


大都會策劃的封塔納回顧展《突破的邊緣》檢視藝術家三十載的創作實踐,聚焦他風格轉變的關鍵年代與代表作品,重新探索封塔納對於平面與空間關係的思考,藉以逐步打開他充滿實驗性的傳奇人生。展覽透過選介不同類別的作品,反應封塔納思考:「藝術作為一種體驗」該如何擁抱周遭的空間,既而創造出三維以外的感官向度,展現藝術家於不同媒材上從一而終的探索。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