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系統邏輯:體制批判與覺醒文化鼻祖漢斯·哈克回顧展《一切相連》
以「體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令1970年代紐約第五大道美術館聞風喪膽的德國藝術家漢斯·哈克(Hans Haacke)可說是近年「覺醒文化」(woke culture)的始祖。


首屆多倫多雙年展:水岸線的困境
展覽探討城市不斷改變中的水岸與地貌,回應安大略湖的水文系統,點出水系時刻改變、無法被科學紀錄、無可規訓的「域外」特質,期望藉此做為引子,召喚西方文明之外的知識系統,思考社群與自然之間的交互影響和責任歸屬,重新為己身與環境的關係定錨。


生態創傷後的藍圖?莫斯科車庫當代美術館《即將到來的世界:生態作為新政治2030-2100》
如同瑞士少女桑伯格的呼籲,展覽繼續針對那些已然服膺於環境保護主義的自由左翼知識分子傳遞福音,放送生態鉅變的受難影像,要求那些拒絕接受的異教徒,懺悔並皈依。展覽邀請在皈依之門外頭徘徊不進的人們,一起服下作為聖體與聖血的藝術,要求他們與環境保護這個新興信仰,訂下新世紀的盟約。
博物館做為市政廳?千禧世代的道德意識
在「反轉政治」與「社群參與」等概念時興的現下,21世紀的博物館被新世代賦予高度期望,投射「公民參政」的政治想像,主張復興希臘「集會所」(Agora)的古典功能以及「市政廳集會」(Town hall meetings)的辯論方法。


受真實所苦:在烏托邦幻滅之後藝術的政治參與
那些還有力氣抵抗、仍信仰「希望」的人們能夠和這些藝術家一樣,以個別灘頭的爭搶,在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爭取議題的可見度,揮舞著「政治總是讓我們失望,持續行動才能創見未來」的旗幟,為這個逐漸放棄掙扎的世代,以唐吉訶德式的人文堅持,帶來一線反抗的曙光。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來自街頭的藝術
在時代氛圍保守,全球化席捲世界的八O、九O年代,哈林以直觀開放、樂觀具感染力的視覺語言,將新時代的太空旅行、嘻哈音樂、機械人等大眾符碼,向世界宣傳一個美國年輕世代的烏托邦夢想,為他所代表的年輕世代表達社會意見的熱血以及責任感。
一半的故事:布魯克林博物館藏品中的女權視角
展覽透過交織的女權視角,呈獻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為自己的社群和信仰發聲,呈獻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為自己的社群和信仰發聲,描繪一個種族、階級、性別皆更為平等的世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