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來自街頭的藝術
在時代氛圍保守,全球化席捲世界的八O、九O年代,哈林以直觀開放、樂觀具感染力的視覺語言,將新時代的太空旅行、嘻哈音樂、機械人等大眾符碼,向世界宣傳一個美國年輕世代的烏托邦夢想,為他所代表的年輕世代表達社會意見的熱血以及責任感。
烏蘇拉‧豪瑟(Ursula Hauser)私人收藏中的風景
豪瑟女士個人收藏的軌跡也與自己和藝術家的人生篇章巧妙重和,藏家與藝術家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一同經歷生而為人不免需要面對的生命課題,展現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透過藝術的仲介,面對人性的脆弱,思考個體的存在以及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後觀察
在不同時代,藝術市場需要不同的橋梁,用以銜接不同的社群,在經濟無望快速復甦的下一個五年,藝博會如何協助各階層畫廊銜接藏家轉變中的輪廓,成為經營者下一個重要的課題。
羅妮‧霍恩(Roni Horn):繪畫的印記
飽滿鮮明的色塊、繁複細緻的切割拼貼、思緒和勞力密集的解構重組,以及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與文字遊戲,適切地以紙上繪畫的媒材,側寫霍恩身為一位多角化藝術家的個人特質,引領觀眾一同思索如何透過物質的脆弱展現記憶的無效,在不經意的失序和混亂中拼湊起一個優雅又不堪的自我。
一年一度的亞洲藝術商業市場把脈
每年全球趕場的國際專業人士在三月游牧到港,睜大眼睛進行為香港藝文景觀一年一度的把脈。
深埋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女性回視
庫奇科的藏品見證了東歐二十、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和在地藝術運動與世界潮流的對話,藏品旨在化解「東/西」的二元關係,藉由檢視那些被邊緣化的議題和地理區域,嘗試打開傳統看待事情的單一觀點,邀請觀者透過「母系系譜」(matrilineage)的視野重新思考和生產。
印象派在倫敦:法國藝術家動亂世代的離散
展覽呈現海外流亡生活對於藝術風格的影響,那些倫敦市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景象,都成為這些離散的法國藝術家筆下的常見母題;倫敦充滿霧氣的特殊天氣現象,也成為由遠渡重洋避難的印象派畫家們,藝術上的靈感,在這個「脫歐」、「難民」議題正熱的時代,閱讀起來,成為一種隱微卻諷刺的文化寓言。
溫柔到令我窒息 Killing Me Softly:米耶提南Miettinen私人收藏展
倘若被「美」吸引的瞬間,以及轉念激發擁有的慾望動機可以被捕捉,我想試著以創作者、作品、乃至與蒐藏者的關係出發,嘗試剖析蒐藏的動機,思考收藏這件有些主觀私密的事兒。
2018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城裡的人
2018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所呈現的景況,象徵了亞洲經濟崛起的熱絡交易,為藝術市場的復甦注入信心暖流;與展會平行的論壇與展覽策劃,傳遞出對於大環境的失望,迫切尋求藝術做為政治解藥、探索藝術商業市場與文化生態中各式角色的互利共生關係,商業與批判交雜的詭異氛圍,瀰漫在會展忙碌的空氣中。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