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聚焦2019斐列茲藝術週:倫敦藝術界的回應與反擊
倫敦藝術產業鏈穩固、市場體質健全,由藝博會與周邊展覽策劃可窺見藝術界主動將城市置入非洲當代藝術與非主流藝術市場的企圖心,系統性地為這塊水漲船高的新市場創造論述與價值鏈,將倫敦塑造成為「反抗西方霸權」的推手。
古董收藏的創新思維─黑國強的混搭哲學
收藏脫不開生活,生活本身又是多面向,混搭作為生活態度似乎也是理所應當。
慕夏:新藝術運動與新女性形象
展覽梳理慕夏與伯恩哈特的長期合作關係,一探藝術家如何將新藝術美學用於強化新時代女性的獨立自主形象,繼而讓廣告產業對於女性的描繪更加多元豐富。
烏蘇拉‧豪瑟(Ursula Hauser)私人收藏中的風景
豪瑟女士個人收藏的軌跡也與自己和藝術家的人生篇章巧妙重和,藏家與藝術家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一同經歷生而為人不免需要面對的生命課題,展現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透過藝術的仲介,面對人性的脆弱,思考個體的存在以及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一年一度的亞洲藝術商業市場把脈
每年全球趕場的國際專業人士在三月游牧到港,睜大眼睛進行為香港藝文景觀一年一度的把脈。
深埋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女性回視
庫奇科的藏品見證了東歐二十、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和在地藝術運動與世界潮流的對話,藏品旨在化解「東/西」的二元關係,藉由檢視那些被邊緣化的議題和地理區域,嘗試打開傳統看待事情的單一觀點,邀請觀者透過「母系系譜」(matrilineage)的視野重新思考和生產。
一半的故事:布魯克林博物館藏品中的女權視角
展覽透過交織的女權視角,呈獻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為自己的社群和信仰發聲,呈獻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為自己的社群和信仰發聲,描繪一個種族、階級、性別皆更為平等的世界。
一本畫冊與一檔典藏展:與維也納路德維希現代藝術博物館五十五件作品的親密約會
畫冊是展覽的衍生附屬?抑或書籍本身可以是展覽的主體?《五十五場約會》(55 Dates)一本別出新材的典藏圖鑑,透過典藏品的再書寫與觀看,以畫冊出發,展覽為視覺參考的衍生,邀請觀眾與五十五件藝術品以一種近似「相親」的形式相遇。
《新視野:永久館藏的再展示》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美術館典藏展
奧地利維也納的美景宮(Belvedere Museum)美術館的再展示,揭示了美術館對於自身定位的內省,期望藉由對於館藏的重新鋪排,向觀眾敘述不同的故事,幫助觀者重新了解自身與奧地利藝術史之間的關係。
眾聲交雜《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
「東南亞」作為一個地理名詞、政治名詞、文化名詞,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此錯綜複雜,一座尚未落成的美術館是如何透過館藏捕捉這樣的區域輪廓?一座位處香港,自許放眼二十一世紀亞洲的新形態美術館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個區域?
哈囉世界:重新檢視藏品 Hello World. Revising a Collection
典藏品重要嗎?博物館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角色是什麼?讓我們透過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的展覽《哈囉世界:重新檢視藏品》,聊聊公立博物館的館藏品如何反映一個時代的脈動與視野。
溫柔到令我窒息 Killing Me Softly:米耶提南Miettinen私人收藏展
倘若被「美」吸引的瞬間,以及轉念激發擁有的慾望動機可以被捕捉,我想試著以創作者、作品、乃至與蒐藏者的關係出發,嘗試剖析蒐藏的動機,思考收藏這件有些主觀私密的事兒。
2018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城裡的人
2018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所呈現的景況,象徵了亞洲經濟崛起的熱絡交易,為藝術市場的復甦注入信心暖流;與展會平行的論壇與展覽策劃,傳遞出對於大環境的失望,迫切尋求藝術做為政治解藥、探索藝術商業市場與文化生態中各式角色的互利共生關係,商業與批判交雜的詭異氛圍,瀰漫在會展忙碌的空氣中。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