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來自街頭的藝術
在時代氛圍保守,全球化席捲世界的八O、九O年代,哈林以直觀開放、樂觀具感染力的視覺語言,將新時代的太空旅行、嘻哈音樂、機械人等大眾符碼,向世界宣傳一個美國年輕世代的烏托邦夢想,為他所代表的年輕世代表達社會意見的熱血以及責任感。
十九世紀巴黎的附庸風雅與影像「造星」的開端: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與巴黎文化群星的美好年代
土魯斯—羅特列克集結現今的平面設計師、插畫師、社交活動攝影師的角色於一身,運用具感染力的色彩與線條,透過平版印刷這項新興、時效性高的媒材,捕捉這個娛樂新時代特有的社會景觀、肢體語言以及人物關係。
艾瑪‧昆茲(Emma Kunz):神秘的藝術療育實踐者
或許我們能將她的創作想成一幅幅的心智鏡像,受到鐘擺的導引,形成一座一座的能量場域。這些畫作像是昆茲自己和那些前來尋求舒緩的病患的精神病例,透過圖像能量的匯聚與流散,記錄了一首首尋求心靈指引的籤詩。
烏蘇拉‧豪瑟(Ursula Hauser)私人收藏中的風景
豪瑟女士個人收藏的軌跡也與自己和藝術家的人生篇章巧妙重和,藏家與藝術家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一同經歷生而為人不免需要面對的生命課題,展現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透過藝術的仲介,面對人性的脆弱,思考個體的存在以及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幻滅時代中的自我抉擇與能動性
第五十八屆威尼斯美術雙年展精準地揭示了當代生活「後真實」同溫層間的以訛傳訛,點出雙年展作為用當代藝術捕捉時代氛圍的途徑,一方面需做到直指平行宇宙中的多重現實,另一方面也應該對觀者提問:在這樣的時代,你該如何做選擇?
空間、光與物件:極簡主義在新加坡
展覽別出心裁的特別帶入亞洲的視角,更宏觀的探討亞洲哲學思想對於極簡主義發展脈絡的貢獻,思考這項全球性的藝術實踐擴散的軌跡以及各具特色的區域表達,思索那些包含形狀、顏色、材質以及精神性等共有的母題,也進一步深入探索極簡主義中藝術與科學的交界。
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後觀察
在不同時代,藝術市場需要不同的橋梁,用以銜接不同的社群,在經濟無望快速復甦的下一個五年,藝博會如何協助各階層畫廊銜接藏家轉變中的輪廓,成為經營者下一個重要的課題。
殖民、創傷、療育:《卡德‧阿提亞:情感博物館》
阿提亞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命題:殖民國家如何形塑西方霸權對於非西方文化/「他者」的描寫,藉由嘲弄殖民體系集大成的民族誌博物館展示體系,試圖撼動不均等的社會話語和權力結構。
羅妮‧霍恩(Roni Horn):繪畫的印記
飽滿鮮明的色塊、繁複細緻的切割拼貼、思緒和勞力密集的解構重組,以及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與文字遊戲,適切地以紙上繪畫的媒材,側寫霍恩身為一位多角化藝術家的個人特質,引領觀眾一同思索如何透過物質的脆弱展現記憶的無效,在不經意的失序和混亂中拼湊起一個優雅又不堪的自我。
一年一度的亞洲藝術商業市場把脈
每年全球趕場的國際專業人士在三月游牧到港,睜大眼睛進行為香港藝文景觀一年一度的把脈。
《時光機》的穿越奇幻:美國光與空間的魁儡師賴瑞‧貝爾(Larry Bell)
展覽梳理貝爾四十載以來與光線和空間的共舞,展示這位光與空間巨擘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營造出如夢似幻的觀賞體驗,並在招引觀者共遊的同時,烘托出美國南加州戰後風起雲湧的實驗精神。
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突破的瞬間
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手起刀落,俐落地在單彩的二維畫布上打開了一個蟲洞,那一刀,陽剛、些許暴虐,破壞了原有的空間結構,激進地拓張了收斂的平面,並在突破緊繃氛圍的同時,灑脫地帶來一絲不確定的狂喜。
西向的視野:洛杉磯縣立美術館
一種崇尚自由、擁抱無限可能的都市傳奇,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持續圍繞著加州這個迷人的地方,這樣充滿實驗性的精神,也未二十世紀的平面設計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