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脫歐契機?──英國文化政策轉向與回應
這些政府投資的文化基礎建設資金,將由國內重要的臂距單位,進行獎助規劃,其中,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對於獎助對象以及評比標準的制定,扮演了領頭羊的關鍵角色,委員會於一月發布的十年方針,也成為各界一窺文化政策邏輯的風向儀。
系統邏輯:體制批判與覺醒文化鼻祖漢斯·哈克回顧展《一切相連》
以「體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令1970年代紐約第五大道美術館聞風喪膽的德國藝術家漢斯·哈克(Hans Haacke)可說是近年「覺醒文化」(woke culture)的始祖。
歐普藝術教母布里奇特·萊利(Bridget Riley)
彷似經歷一場視覺的遊戲,雙眼快速在畫面上搜索,期望辨認出打破畫面規律的擾動元素,感知「觀看」作為一個「視覺動作」,所帶來最純粹的感官喜悅。
價值的悖論:克里斯杜洛斯·帕納依度(Christodoulos Panayiotou)《第二幕:島嶼》(Act II: The Island)一項偽考古提案
擅長以尋常的形式,為看似平凡的視覺意象注入異想天開的內容,盡其所能地攪亂了「符號––內容––價值」三者之間的對位關係,打亂事物內容與形式的對應鍊,向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等式」提出終極的提問,斷裂的符號系統讓觀展體驗猶如走入一個歷史真空的異地。
淺探英國影響力與海外文化策略邏輯
描繪出中亞文化社群的「想像共同體」,以英國為領頭羊,鼓吹五國國內、區域間、國際間的產業交流與經驗傳承。
首屆多倫多雙年展:水岸線的困境
展覽探討城市不斷改變中的水岸與地貌,回應安大略湖的水文系統,點出水系時刻改變、無法被科學紀錄、無可規訓的「域外」特質,期望藉此做為引子,召喚西方文明之外的知識系統,思考社群與自然之間的交互影響和責任歸屬,重新為己身與環境的關係定錨。
反骨的啟示:被時代權威拒絕的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布萊克的一生,見證了權力、財富、階級、品味的重新分配,他的作品也成為社會動盪的縮影;他的一生以懷才不遇為註腳,持續碰撞這些轉型中的權威。
生態創傷後的藍圖?莫斯科車庫當代美術館《即將到來的世界:生態作為新政治2030-2100》
如同瑞士少女桑伯格的呼籲,展覽繼續針對那些已然服膺於環境保護主義的自由左翼知識分子傳遞福音,放送生態鉅變的受難影像,要求那些拒絕接受的異教徒,懺悔並皈依。展覽邀請在皈依之門外頭徘徊不進的人們,一起服下作為聖體與聖血的藝術,要求他們與環境保護這個新興信仰,訂下新世紀的盟約。
身體自主:醫療體系對身體的凝視與數位時代的永生
展覽揭開「完美的一生與良善健康的身體」底下,疾病如何打亂並形塑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推翻對於疾病與患者的刻板標籤,由病者的角度主導身體被觀看的方式,重新宣誓對於身體的主動權,積極建構願意被社會記憶的方式。
一段私密的閱讀:林中樹、身體、脆弱與空間——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皇家藝術學院個人回顧主題展
展覽看到的是葛姆雷對於「脆弱」的執著:生命的脆弱、身體性的脆弱、環境的脆弱、認知的脆弱、空間常恆屬性的脆弱。
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突破的瞬間
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手起刀落,俐落地在單彩的二維畫布上打開了一個蟲洞,那一刀,陽剛、些許暴虐,破壞了原有的空間結構,激進地拓張了收斂的平面,並在突破緊繃氛圍的同時,灑脫地帶來一絲不確定的狂喜。
西向的視野:洛杉磯縣立美術館
一種崇尚自由、擁抱無限可能的都市傳奇,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持續圍繞著加州這個迷人的地方,這樣充滿實驗性的精神,也未二十世紀的平面設計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運動定律:失能的混亂
展覽取材自馬克思對於資本社會的思考,引出勞工剝削、消費過度、結構崩壞、社會異化失衡的思考,含括六位藝術家由八O年代開始至近期的經典作品,時而幽默詼諧,隱晦諷刺消費社會的廣告美學,時而火辣辣的直指資本巨輪的種種失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