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殖民、創傷、療育:《卡德‧阿提亞:情感博物館》
阿提亞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命題:殖民國家如何形塑西方霸權對於非西方文化/「他者」的描寫,藉由嘲弄殖民體系集大成的民族誌博物館展示體系,試圖撼動不均等的社會話語和權力結構。
羅妮‧霍恩(Roni Horn):繪畫的印記
飽滿鮮明的色塊、繁複細緻的切割拼貼、思緒和勞力密集的解構重組,以及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與文字遊戲,適切地以紙上繪畫的媒材,側寫霍恩身為一位多角化藝術家的個人特質,引領觀眾一同思索如何透過物質的脆弱展現記憶的無效,在不經意的失序和混亂中拼湊起一個優雅又不堪的自我。
光譜的另一頭:香港非營利機構文化景觀
藝術參與「民主化」、「透明化」的聲音在各界響應下漸收其效,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期間,機構在議題層面上更為重視女性的賦權和參與,內容的展陳也因此更走向尋求集體經驗的共鳴,讓與社群緊密結合的參與型計畫能夠進一步吸引眾人的目光。
《時光機》的穿越奇幻:美國光與空間的魁儡師賴瑞‧貝爾(Larry Bell)
展覽梳理貝爾四十載以來與光線和空間的共舞,展示這位光與空間巨擘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營造出如夢似幻的觀賞體驗,並在招引觀者共遊的同時,烘托出美國南加州戰後風起雲湧的實驗精神。
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突破的瞬間
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手起刀落,俐落地在單彩的二維畫布上打開了一個蟲洞,那一刀,陽剛、些許暴虐,破壞了原有的空間結構,激進地拓張了收斂的平面,並在突破緊繃氛圍的同時,灑脫地帶來一絲不確定的狂喜。
西向的視野:洛杉磯縣立美術館
一種崇尚自由、擁抱無限可能的都市傳奇,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持續圍繞著加州這個迷人的地方,這樣充滿實驗性的精神,也未二十世紀的平面設計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深埋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女性回視
庫奇科的藏品見證了東歐二十、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和在地藝術運動與世界潮流的對話,藏品旨在化解「東/西」的二元關係,藉由檢視那些被邊緣化的議題和地理區域,嘗試打開傳統看待事情的單一觀點,邀請觀者透過「母系系譜」(matrilineage)的視野重新思考和生產。
空間位移:倫敦海沃德美術館的視覺幻象
展覽呼應海沃德美術館跨時代的重要性,建築與展品選介皆見證了當代藝術過往五十載的發展,展覽透過作品增強觀眾對於建築設計的體驗以及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期望通過視角的幻化,放大觀者對於建築結構細節和微觀環境細微變化的體察,向建築以及美術館與時俱進的革新精神致敬,帶來一場沉浸式的感饗宴。
幽默在敲門:南倫敦美術館舊消防局裡的藝術再生
展覽以當代藝術中的「幽默感」(Humour)為題,探索「喜樂」與「笑果」在當代藝術中的各類呈現與肇始,不僅期望透過展覽為這個日趨嚴肅的世界帶來一抹笑容。
一半的故事:布魯克林博物館藏品中的女權視角
展覽透過交織的女權視角,呈獻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為自己的社群和信仰發聲,呈獻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為自己的社群和信仰發聲,描繪一個種族、階級、性別皆更為平等的世界。
印象派在倫敦:法國藝術家動亂世代的離散
展覽呈現海外流亡生活對於藝術風格的影響,那些倫敦市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景象,都成為這些離散的法國藝術家筆下的常見母題;倫敦充滿霧氣的特殊天氣現象,也成為由遠渡重洋避難的印象派畫家們,藝術上的靈感,在這個「脫歐」、「難民」議題正熱的時代,閱讀起來,成為一種隱微卻諷刺的文化寓言。
一本畫冊與一檔典藏展:與維也納路德維希現代藝術博物館五十五件作品的親密約會
畫冊是展覽的衍生附屬?抑或書籍本身可以是展覽的主體?《五十五場約會》(55 Dates)一本別出新材的典藏圖鑑,透過典藏品的再書寫與觀看,以畫冊出發,展覽為視覺參考的衍生,邀請觀眾與五十五件藝術品以一種近似「相親」的形式相遇。
《新視野:永久館藏的再展示》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美術館典藏展
奧地利維也納的美景宮(Belvedere Museum)美術館的再展示,揭示了美術館對於自身定位的內省,期望藉由對於館藏的重新鋪排,向觀眾敘述不同的故事,幫助觀者重新了解自身與奧地利藝術史之間的關係。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