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or, Writer, Researcher and Consultant.
Publication
搜尋
深埋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女性回視
庫奇科的藏品見證了東歐二十、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和在地藝術運動與世界潮流的對話,藏品旨在化解「東/西」的二元關係,藉由檢視那些被邊緣化的議題和地理區域,嘗試打開傳統看待事情的單一觀點,邀請觀者透過「母系系譜」(matrilineage)的視野重新思考和生產。
運動定律:失能的混亂
展覽取材自馬克思對於資本社會的思考,引出勞工剝削、消費過度、結構崩壞、社會異化失衡的思考,含括六位藝術家由八O年代開始至近期的經典作品,時而幽默詼諧,隱晦諷刺消費社會的廣告美學,時而火辣辣的直指資本巨輪的種種失能。
空間位移:倫敦海沃德美術館的視覺幻象
展覽呼應海沃德美術館跨時代的重要性,建築與展品選介皆見證了當代藝術過往五十載的發展,展覽透過作品增強觀眾對於建築設計的體驗以及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期望通過視角的幻化,放大觀者對於建築結構細節和微觀環境細微變化的體察,向建築以及美術館與時俱進的革新精神致敬,帶來一場沉浸式的感饗宴。
幽默在敲門:南倫敦美術館舊消防局裡的藝術再生
展覽以當代藝術中的「幽默感」(Humour)為題,探索「喜樂」與「笑果」在當代藝術中的各類呈現與肇始,不僅期望透過展覽為這個日趨嚴肅的世界帶來一抹笑容。
親密的無限:想像的旅程
概念上來說,「親暱」所賦予的私密感似乎與「無限」所展延的無垠浩瀚相互矛盾,這樣內含的衝突性讓展題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悖論。
黑山傳奇:羅伯特‧勞森柏格現象
繪畫,攝影和素描三種元素,在白色表面上如同破碎的記憶,暨斷裂又平靜,這些攝影的片段,給予大尺幅的作品一種親暱感,似乎成為來自藝術家的邀請,邀請觀者進入他不經意的生活、旅行的痕跡。
一半的故事:布魯克林博物館藏品中的女權視角
展覽透過交織的女權視角,呈獻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為自己的社群和信仰發聲,呈獻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為自己的社群和信仰發聲,描繪一個種族、階級、性別皆更為平等的世界。
成癮:當想要變成必須
展覽探討迫切關於依賴與戒斷的議題,打開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可能性。,我想聊聊藝術人文進入教育的軌跡,並藉由這個藝廊的新展覽思考藝術與科技的交集。
印象派在倫敦:法國藝術家動亂世代的離散
展覽呈現海外流亡生活對於藝術風格的影響,那些倫敦市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景象,都成為這些離散的法國藝術家筆下的常見母題;倫敦充滿霧氣的特殊天氣現象,也成為由遠渡重洋避難的印象派畫家們,藝術上的靈感,在這個「脫歐」、「難民」議題正熱的時代,閱讀起來,成為一種隱微卻諷刺的文化寓言。
御宅中年男子的出擊
一個五十六歲的中年大叔,經歷二十年的痛風之擾,311日本海嘯後對於生死離散嘈雜的感嘆,若展覽能有味覺的搭配,我相信瀰漫在空氣中的,必將是甜甜果香甜膩至分解腐臭的氣味。這時候腦中閃過陳奕迅歇斯底里的歌聲:「你當我是浮誇吧,誇張只因我很怕」。
一本畫冊與一檔典藏展:與維也納路德維希現代藝術博物館五十五件作品的親密約會
畫冊是展覽的衍生附屬?抑或書籍本身可以是展覽的主體?《五十五場約會》(55 Dates)一本別出新材的典藏圖鑑,透過典藏品的再書寫與觀看,以畫冊出發,展覽為視覺參考的衍生,邀請觀眾與五十五件藝術品以一種近似「相親」的形式相遇。
《新視野:永久館藏的再展示》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美術館典藏展
奧地利維也納的美景宮(Belvedere Museum)美術館的再展示,揭示了美術館對於自身定位的內省,期望藉由對於館藏的重新鋪排,向觀眾敘述不同的故事,幫助觀者重新了解自身與奧地利藝術史之間的關係。
眾聲交雜《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
「東南亞」作為一個地理名詞、政治名詞、文化名詞,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此錯綜複雜,一座尚未落成的美術館是如何透過館藏捕捉這樣的區域輪廓?一座位處香港,自許放眼二十一世紀亞洲的新形態美術館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個區域?
bottom of page